德育为智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之浅见
——童寺中心校第二十八个教师节表彰会上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芝溪小学梁仕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级优秀工作者、班主任以及在场的优秀教师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中心校在这么庄严而隆重的大会上给了我一次发言的机会。
受中心校的安排,我在此发言的题目是《德育为智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面对这样一个大题目,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遍寻网络不见端倪,只好凭自己的一些想法,拼凑了一些东西,如有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之嫌,还望见谅。
众所周知,思想工作(即德育)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多年前所喊的“德育为首,质量第一”其实也告诉我们,德育其实是智育的前提。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提高。
我个人认为:德育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育”,智育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我们经常召开的都是“教育工作会”而不是“教学工作会”,“教育局”也不可以称为“教学局”,也就说明,“教”和“育”是不能分割的。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没有纯粹的教而不育,也没有单纯的育而不教。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深刻阐明了教与育的关系。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进行智育又要进行德育。
如果不进行德育而单纯智育,可能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就会连起码的教学秩序都维持不了,老师连课都上不成,又如何去进行智育呢?
德育好了,学生都遵章守纪、认真学习,就有利于课堂教学,也就是有利于智育;课堂教学开展得好,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
学校为什么会有“品学兼优”和“双差生”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德育与智育的相辅相成。
我们不排除极少数的个案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一个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必定是品德良好的学生;一个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也肯定是厌恶读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好不到哪去。
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必然多数学生都是遵规守纪,成绩优异;大多数学生都不守规矩,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无论怎样的进行智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我们从更高层面去认真反思的时候,还会发现,智育的提升,正是德育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的结果。
因为,智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对智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所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摆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目标和理想的前提,是学生找准人生方向的保证;二是德育为智育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德育在与智育的结合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千百年来由于学习的目标、理想、追求不同,学习的动力也各不一样。
只有通过德育,把学生学习与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三是德育为智育提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支持。
在人的智育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欲望、兴趣、信仰等具有重要作用,对解决“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坚持”、“有没有兴趣”、“采取何种态度学”等问题至关重要,而德育中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正是学生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基石。
通过德育而形成的正确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成效;四是德育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些对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我校初2012级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吧:初2012级应该算是近几年来走过的最艰难的一届,通过屡次考试,我们学校的优生人数都不理想。
弄得我们不得不把目标由最初提出的50人降至45人,后来再次降为39人,再后来确定为只要不比兄弟学校少太多就算成功。
在六册的阶段考试分析会上,学校都只是提出确保升学人数在高位上循环,想都不敢想第一。
因为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只有挖到这个程度了,老师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精神不能跨,于是我们想到,还可以挖掘师生的非智力因素。
于是用红军长征精神来鼓励老师,鼓励学生,打精神仗。
在最后一个月,弄了一幅标语“三载卧薪尝胆欲酬壮志,一月刻苦攻读试闯雄关”挂在初三教室门口,每天作为下课的口号(上课喊的是班级口号),过一天则在口号中减去一天,一直喊到毕业。
期间,每天都跑操喊誓词,每天的广播提示语给与鼓励,每节课唱班歌;另外学校还组织师生宣誓,告别母校仪式等大的活动;广播里面也循环播放《毕业歌》、《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包括到考场试座都是一路校歌唱到考场,又一路班歌唱回学校……最后考试的结果证明,这一系列的德育不但没有影响智育,反而是促进了智育,至少在应该考起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几人,最后终于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水平。
虽然这只是一个年级的工作,但由此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由此,我想到更多:
第一,学生学习首先是一个理想前途教育问题。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有了理想,才能产生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的持久动力。
我们在特定时期的德育很简单——一切以考上重高为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设计的喊口号,宣誓等活动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
第二,学生学习也是一个信心教育的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考试前(尤其是考试前一个月)的信心最为关键,如果此时失去信心,多好的成绩未必在考场上发挥得出来。
反之,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必然会使人超常发挥。
所以我们才每天都跑操喊誓词,每天用广播提示语给与鼓励,每节课唱班歌。
这些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一个心理品质教育问题。
从事学习活动,总会遇到困难,总会有挫折、失败。
只有加强心理品质教育,加强挫折教育,才能保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在学习上做到勤学勤记、持之以恒,树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决心。
只有树立这样的信念和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四,学生学习中情商比智商重要。
事实上每一个发育健全的孩子智商都相差不大,为何学到最后有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情商不同。
如果一个孩子能始终如一的带着情感来学习,那么无论他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会不屈不挠。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在于唤醒,在于鼓舞。
我们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才能有最佳表现。
事实证明,学习成绩最好的往往不是智商最高的。
我们组织师生宣誓,告别母校仪式等大的活动,广播里面播放《毕业歌》、《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祝你一路顺风》等歌曲实际上也是通过德育来调动学生心灵最深处的感情。
所以,我们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尤其要树立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抓德育,促智育”,使德育、智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让德育为智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童寺镇芝溪小学
梁仕齐
2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