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加速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的沙质土壤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五、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措施
阅读图2.3回答思考题2
阅读图2.3回答思考题2
天山北部水气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的升高 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 响,南疆和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 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 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 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 化荒谟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多 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c.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用地关系 e.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f.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 聚集而形成。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人为因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东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年降水量 不足
贺兰山以西 200毫米以下
内蒙古高原东部 200毫米以上 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兰 山 草原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沙漠和戈壁(只在 — 些高耸的山地迎风 自然景观 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 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 要水源)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一、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五、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措施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过程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
4.主要表现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A
B
C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5.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a.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以北 b.行政区范围: 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c.气候范围: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
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 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 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4.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5.治理措施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位 深居内陆 水汽难以到达 置 远离海洋 干旱 地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阻隔水汽进入 形 青藏高原隆起
补充:该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