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

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总结(内部资料)一、显隐性(完全显性)的判断(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基本思路是依据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进行判断。

以下野生型(或自然种群)指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1.若已知亲本皆为纯合体:杂交法(定义法) 2.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 性状分离法: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多对亲本杂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

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无则亲本为隐性性状。

3.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可选取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比例大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4.若亲本未知类型植物:方案一:杂交 分别自交若后代只表现甲(或乙)性状,则甲(或乙)为显性若后代甲、乙性状均出现,再分别自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方案二:分别自交 杂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若甲、乙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再杂交,若后代为甲(乙)性状则甲(乙)为显性动物:将上述分别自交换为同性状的多对个体杂交。

注意: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常染色体遗传,若是X 染色体则用下面方法。

5. X 染色体⑴亲本皆为纯合体:选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⑵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选多对多对(或一雄多雌)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二、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判断(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假设待测个体为甲(显性) ,乙为隐性1.测交:(动物或植物)将待测显性个体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

甲×乙→全甲(纯合) 甲×乙→甲:乙=1:1(杂合)2.自交:(植物、尤其是两性花) 将待测显性个体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则为杂合子。

3.杂交:(动物)待测个体甲×多个同性状个体(结果同上)4.单倍体育种:针对植物三、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变异仅由环境引起还是环境引起基因变化导致)的实验探究总的思路:探究变异是否遗传,实质是探究变异个体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型是否改变,也就是要检测变异个体的基因型。

一般要看其后代的情况,如果是遗传甲×乙→甲 甲为显性乙为隐性甲×乙→乙 乙为显性甲为隐性物质引起的,则该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如果是环境引起的,则该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

基本方法:1.利用该性状的多对个体交配(自交或杂交)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2.该性状个体×正常隐性性状个体(类似测交)结果结论:分两种情况㈠变异性状为显性,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㈡变异性状为隐性若后代只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有正常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四、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判断基本方法:正反交法结果预期和结论:(1)对于无性别区分的生物,它的结果预期和结论有两种情况:①如果正交和反交的子代表现相同,则为细胞核遗传;②如果正交和反交的子代表现不同(总与母本性状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

(2)对于有性别区分的生物,它的结果预期和结论有三种情况:①如果正交和反交的子代表现相同,则为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②如果正交和反交的子代表现不同,但都为母本性状,则为细胞质遗传;③如果正交和反交的子代表现不同,但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雌雄个体表现相同性状,另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雌雄个体性状表现不同,雌性表现一个性状(为显性性状),雄性表现为另一个性状(为隐性性状),则为细胞核遗传中的伴X染色体注意:若题中要求显隐性和遗传方式(核遗传或质遗传)综合判断,则考虑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据F表现型作出判断。

总之,要灵活运用实验设计方法,针对具体问1题选出最佳实验组合方案。

五、遗传定律的实验探究1.如何验证一对相对性状(或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或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即遵守基因分离定律或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杂交)看是否符合相应的特殊比例(2)单倍体育种(植物)(3)花粉鉴定(某些特殊植物)注意:判断多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采用先杂交再自交或测交,看自交或测交后代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符合,则说明多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如果不符合,则说明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说明:如果知道性状的显隐性,还可根据测交后代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判断多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而该题中灰体和黑体,紫眼和红眼的显隐性没有告诉你,所以只能用自交后代来判断。

2.探究某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还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什么遗传定律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杂交)看F2的性状分离比。

结果预期和结论:(1)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或1:2:1),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2)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9: [3+3] :1),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1: [1+1] :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若分离比跟典型的比例相关而又不完全相符,则可能存在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或致死现象等情况。

六、探究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还是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确定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方法一:用“雌隐×雄显”【 (aa) X a X a×X A Y (AA、A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结果结论:(1)若后代雌雄个体全部都是显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aa×A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aa×Aa)。

(3)若后代雌性个体全部是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部是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 X染色体遗传,(X a X a×X A Y)。

方法二:用“正反交”法,观察分析F1性状。

适用条件:未知性状的显隐性。

结果结论:(1)若正交、反交结果相同,且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2)若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其中的一种杂交后代的某一性状和性别明显相关,则是伴X遗传。

注意:在写具体的结果与结论时要分清亲本是纯合的还是野生型的。

2、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仅是X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用组合“雌隐×雄显(纯合)” 【X a X a×X A Y A(X A Y)】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常用)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雄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2)若子代中的雌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果蝇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仅位于X染色体上。

方法二:用组合“雌显(杂合)×雄显(纯合)” 【X A X a×X A Y(X A Y 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雄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2)若子代中的雌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果蝇出现性状分离,则此等位基因位仅位于X染色体上。

3、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仅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用组合“雌隐×雄显(杂合)” 【X a X a(aa)×X A Y a/ X a Y A(Aa)】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或雄)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或雌)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X a X a×X A Y a(X a X a×X a Y A)】(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Aa)。

方法二:用组合“雌显(杂合)×雄显(杂合)” 【X A X a(Aa)×X A Y a/ X a Y A(Aa)】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性(或雄性)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或雌性)发生性状分离,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X A X a×X A Y a(X A X a×X a Y A)】(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3:1,则此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 a×Aa)。

七、确定亲子代基本思路:先做亲子假设,再作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八、“雌隐×雄显”【 X a X a×X A Y 】杂交组合的其它用途1、通过性别选择性状2、通过性状选择性别九、育种过程的实验设计1.明确实验目的2.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3.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