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Nov.2012第18卷第6期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8N o.6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
赵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1摘要2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狩猎为生。
满族人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其本民族对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需要一个场所。
因此,满族人民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宅。
满族先民
的民间传统建筑最初是由他们的生活区域以及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应得到更进
一步的探究。
1关键词2满族;传统文化;建筑形式
1中图分类号2T U-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2)06-0167-02
一、满族文化起源以及/萨满0教
明代/女真0为满族的直系先民。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后建立/后金0,/八旗制度0就此诞生,这也是努尔哈赤在军事上所创建的满族特有制度。
又进一步创建了满族自身的文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女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尤其在民族意识形态上,女真民族的特征不断增强。
其后,皇太极登基后,1635年正式将/女真0改为/满洲0,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称/满洲0族为/满族0。
满族先民所信奉的则是萨满教,极力推崇萨满文化的传承。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等,将萨满看作人和神之间的媒介。
随着时代的推移,/满洲0族日益强势崛起,直到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后,满族的萨满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满族实现大一统之后,萨满文化得到了汉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在此环境下,萨满文化与汉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出现了新的文化模式被传承。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但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宫廷中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二、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史及概况
满族传统民居的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则是使用茅草铺垫而成,居室多为开敞宽阔为主,其形状态势犹如口袋,因此俗称为/口袋房0。
在传统满族室内布局中,北、西、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室内的被褥以及家具皆靠西北墙放置。
其窗门多用高丽纸在外封糊用以抵挡雪雨。
整体住房多采用三间构造,中室设有开门,并安置厨灶,其门均采用向外开,以便防止野兽闯入。
在山墙两侧外的一米处搭建有/满洲烟囱0。
基本不设院墙和东西厢房,仅用木栅或秫秸围起,并饲养牲畜,如猪、羊、牛、狗等。
以此可以看出满族房屋的典型特征是:口袋放、万字炕、外置烟囱。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被称之为肃慎人,时至汉朝被称之为挹娄人。
在当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水平相比中原地区比较低下,所以建筑技术以及构建水平能力十分有限,并且结合其地域气候等因素,建筑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地穴以及洞穴多为挹娄人过冬的首选居住场所。
在夏季,生擒猛兽出没十分频繁,满族先民则将房屋构架在树干之上,这种/巢居0的方式也是当地人们的在夏季的首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躲避猛兽的袭击,也可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随着满族先民文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建筑形式也逐渐有了长足进步。
女真族日益强盛,从区域竞争中优势凸显,最终建立了金国。
此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当时的满族先民已将居所移至地面之上,房屋的正门面朝东向,这样能更好地吸收阳光。
房屋整体采取木构架形式进行建造,外墙面则用树皮包裹,再用木板增加墙体厚度,在树皮和木板之间灌入泥草混合物质,从而形成墙体内部夹层,并留出空隙用以隔绝外界空气,这样可以起到室内保温作用。
在整体房屋的内部构造中,满族先民最先发明了/火炕0,以此来抵御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气温。
/火炕0的主体材料则是泥土,用土坯垒砌,下面留出烟道用以取火。
/火炕0的出现是满族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地域环境中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
167
#
*1基金项目2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3)。
到了明代,满族先民不断向南迁移,并且与周边的汉族人有了各方面的交流,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逐渐从游牧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建筑形式也有了重要变革。
这一点最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上,满族先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开始由单纯的木材转变为普通的砖瓦材质,为了更好地通风和采光,墙体上开始设置窗户,为了更好地取暖和保温,烟囱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房屋的周围也开始用栅栏围合,在接受汉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满族先民的建筑形式也逐渐改良、完善,这种建筑形式对清代的满族建筑形式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并且逐渐成为了清代满族建筑体系的雏形。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女真的活动范围仍处于我国东北地区,此时的建筑形式继承了明代女真的建筑风格,在院落中的房屋坐北朝南,墙体上设有窗户,东向开房门,屋内已无堂屋,在西、南、北向仍采用万字炕。
其中,朝西的方向设有供奉祖先的宗牌位,这也就是俗称的/口袋房0。
金兵入关,改制清朝后,清统治者立志于满汉文化的交融,其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
其后,满族住宅建筑不断发展、改进,最终形成四方形的院落式住宅,在设定中轴线为基准,并在正房两边还建造了东西厢房,并在房屋外建造砖砌的围墙取代木质栅栏,形成了俗称的/三合院0、/四合院0,这种形式并且一直保留至今。
三、满族传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
在外部建筑形式上,满族传统建筑屋顶大多为硬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的其中一类。
其特征为:屋面与两侧山墙平齐,其功能可谓保暖与防火并重,但是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在满族建筑中不断出现了带有/八字型0的单檐歇山顶,通过对硬山顶的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了这种简化的歇山顶。
歇山顶同样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其规格仅次于庑殿顶,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主体屋顶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在正脊两端到屋檐中间折断而分为垂脊和戗脊,一般上部为硬山顶或是悬山顶样式,下部为庑殿顶样式。
通过长期的汉族与满族杂居生存方式,满族人民从汉族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并未能完全地掌握歇山顶的收山技法,便在住宅硬山顶的基础之上额外架造明柱架戗脊,最终使得歇山顶的山墙与外墙相接在同一个面上,这种弄巧成拙的建筑构架方式也可以算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另外,通过北方满族人民的改良与创新,形成了非常适用于北方气候的仰瓦屋顶,其形成特点有助于防止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对瓦片脱落的保护,在形式上,瓦片的仰面铺设在一定坡度上大大帮助了积雪融水和雨水的排放。
这种形式有别于汉代建筑中的合瓦垅,是东北满族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满族传统建筑的门窗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其形式大概分为单开式与双开式两种,在门窗的外部装饰上也具有浓厚的本民族特征,门与窗的外部装饰全部为棱条直柱装饰,通常称之为/满洲窗0。
建筑主体的大门多采用双开式,并且向外开启,(可避免野兽突袭)窗纸同样糊在外面,这样可以减少风对外窗口的阻力,同时也避免了东北地区的冬季风将窗纸吹破,窗纸上又涂抹了植物油,这样可以做到防潮保暖功效。
满族建筑另一显著特征是竖立在院子东南方向的/索伦杆0。
在祭祀的时候放置五谷及牲畜肠肚于顶端的锡斗之中喂食乌鸦喜鹊,可见萨满教对满族人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因满族民居的屋顶为草屋顶,同时为取暖室内布置有/火炕0,必须设置排烟的烟囱,为避免草屋顶与烟囱相加叠盖引起火灾,满人将烟囱设立在远离建筑山墙以外(约1米左右)的方位,然后设置一堵矮墙作为烟道的联通环节。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满族先民在应对地域性生活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结晶。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无论在建筑领域还是设计领域,对满族民间传统建筑的研究与思考都有着巨大意义,同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1参考文献2
112吕丽辉./渤海国0景区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1J2.满语研究, 2007,(1).
122韩聪.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研究1D2.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32赵慧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1D2.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
142鲍明.满洲族思想文化源流考1J2.山东师大学报(社会学科版), 1996,(5).
152宁昶英.满族居室古今谈1J2.满族研究,1985,(2).
162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1M2.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责任校对王立平2
# 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