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论文

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摘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真正的把语文教学从以“应试”为中心,转移到以“文化”教育为中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1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

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

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高度交融的时代,通过对汉语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境里,就更加显得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中专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

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

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

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2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弘扬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
的一个共识。

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①要热爱本国的母语。

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②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种基础”的底子。

因此,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

为此,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也是时代的要求。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

3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3.1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
味的高度来认识。

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

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

3.2教材的编写。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

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

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

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

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进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

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

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3.3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

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如在篇章修辞上,我国传统修辞理论讲究前后照应和首尾照应,强调修辞的效果在整体,而不在部分。

这种修辞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思维的反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传统文化的这种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作进一步说明,这样首尾呼应能使文章前后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整体的观念;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作特点,在作文时重视文章的整体构思。

汉语中对偶修辞发达,这是汉民族讲究对
称、均衡、喜欢整齐的思维方式的反映。

3.4加强话语文化意义的教学。

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文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在语言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

语文教学要注意揭示文化传统积淀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并赏析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单纯的文字解读,而忽略对文章整体的领会。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很多作品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描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品位不同时代给人的影响。

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化本身意义品味得体,体味贴切,才能在讲授时收放自如,学生才能从中获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