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一.玉米生产和育种概况美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其总产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以上。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年种植玉米3亿亩左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即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
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外,还重视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二.我国玉米分布、区划与育种目标(一)我国玉米分布、区划我国玉米划分为6 个自然区域(见图)1、北方春播玉米区2、黄淮海平原套复夏播玉米区3、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4、南方丘陵玉米区5、西北灌溉玉米区6、青藏高原玉米区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一、玉米育种目标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两个过程。
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以指导育种工作。
Hallauer(1979)等对与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今后仍然受到更为关注。
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
这项调查,与我国的实际也基本相符。
根据我国目前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
一是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要求:新选育的杂交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或产量相当,但具有特殊的优良性状,大面积单产达9000公斤/公顷以上,产量潜力12000公斤/公顷以上,籽粒纯黄或纯白,品质达到食用,饲用或出口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要高抗大斑病(春玉米尤为重要),小斑病(对夏玉米应严格要求),丝黑穗病,耐病毒病,不感染茎腐病;另外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高赖氨酸玉米:要求籽粒中赖氨酸的总量不低于0.4%,单产可略低于普通玉米推广杂交种,不发生穗腐或粒腐病,抗大、小斑病,胚乳质地最好为硬质型;高油玉米:籽粒中的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甜玉米: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8%,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公斤/公顷(750公斤/亩)以上;青贮和青饲玉米:绿色体产量达52.5吨/公顷(3.5吨/亩)以上,并且适口性较好;此外还应适当进行爆裂玉米、糯玉米的育种工作,以满足食品行业的需要。
同时要开展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与鉴定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玉米栽培遍及全国。
根据自然条件,栽培耕作制度等特点,我国玉米区被划分为8个区,各区的自然条件、栽培耕作制度不同,应根据各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于本区的具体的玉米育种目标。
二、主要性状遗传对玉米性状的遗传,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1999年已被确定并被定位于连锁图中的等位基因约有1270个左右,已定位的分子标记位点有16000多个。
现已明确:玉米的籽粒品质(甜度、糯性、不透明状)、胚乳物质的组成成分(蛋白质、油分、糖分、淀粉等)、植株的某些形态特征(如矮杆、无叶舌等性状)是由单一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这些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很小。
还有许多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
另有许多性状则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一)农艺性状的遗传玉米产量是数量遗传性状。
产量因素包括穗长、穗粒行数、行粒数、粒重、单株果穗数等,各产量因素也都是数量遗传性状。
1、果穗长度玉米大多数杂交组合F1代的果穗长度都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其优势指数在16-56%之间。
果穗长度的遗传是多种遗传效应互作的结果。
在决定穗长的遗传中,基因以显性为主,其平均遗传率较低。
果穗长度与每行籽粒数是紧密相关的,果穗长,则每行籽粒多,因而行粒数的遗传也是多种遗传效应互作的结果,并且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所占的比重较小。
2、穗粒行数玉米穗粒行数的遗传是比较稳定的。
大量的杂交试验表明:杂种F1代果穗的籽粒行数介于亲本之间,杂种优势不明显。
穗粒行数的遗传中,基因的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在育种工作中,如要选育出穗粒行数较多的杂交种,则双亲的籽粒行数必须较多,否则难以奏效。
3、粒重玉米杂种F1粒重的优势很明显,超亲优势很突出。
但F1的粒重优势与双亲粒重差异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当亲本粒重的差异较小时,F1的粒重的优势较低;亲本之间的粒重差异较大时,则F1的粒重优势较大。
基因的加性效应在粒重的遗传中占主导地位,但显性效应也很明显,粒重的遗传率中等。
4、单株果穗数玉米杂交种的单株果穗数基本上不表现出杂种优势,其遗传主要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
(二)籽粒性状的遗传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除果皮属母体组织外,有的主要与胚乳有关,受胚乳基因型控制为主,有的主要与种胚有关,受种胚基因型控制,当然,有的还有可能受母体基因型的影响。
1、籽粒类型的遗传玉米的籽粒根据其形状、胚乳的质地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大多呈简单遗传,由一对或二对基因控制,除普通玉米即马齿型或硬粒型呈显性遗传外,其它类型均呈隐性遗传。
(1)糯质玉米糯玉米是由一个隐性基因突变及自交纯合而产生的。
当核基因为wx wx时,胚乳表现为糯质,胚乳中几乎100%为枝链淀粉,胚乳象均匀的大理石一样,较硬,用I/KI染色呈红棕色。
普通玉米(基因型为Wx Wx)与糯玉米杂交时,由于胚乳直感,杂交当代果穗上的籽粒就为普通型,F1的果穗上的籽粒出现3非糯∶1糯的分离比例。
Wx基因位于玉米的第9染色体上。
(2)甜质玉米甜质玉米有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之分。
前者在蜡熟期前籽粒中可溶性糖分含量在8-12%之间,后者则可达18%以上。
普通甜玉米是由隐性纯合基因su1 su1或su2 su2控制的,这两种基因型的玉米成熟籽粒多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均呈皱缩不规则的形状,极易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玉米籽粒。
su1基因位于玉米的第四染色体上,su2基因位于玉米的第六染色体上。
超甜玉米是由纯合隐性基因控制的,具sh2 sh2基因型的玉米籽粒,在蜡熟期前籽粒中淀粉较少,可溶性糖分含量很高,而且变成高糖含量的时间比普通甜玉米长,蜡熟期其籽粒开始皱缩,成熟时,种子呈明显的凹陷,表面结构粗糙。
sh2基因位于玉米的第三染色体上。
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与普通玉米(马齿型或硬粒型)杂交时,由于胚乳直感,杂交当代果穗为普通非甜玉米,F1植株自交的果穗上的籽粒呈现3普通非甜∶1甜的分离比例。
甜质基因不同的基因型玉米,其籽粒的表型不一。
Su1- Sh2 -为普通玉米,su1 su1 Sh2 - 表现为普通甜玉米,Su1- sh2 sh2为超甜玉米,su1 su1 sh2 sh2则介于普通甜玉米与超甜玉米之间。
2、籽粒色泽的遗传籽粒的色泽受果皮、糊粉层和淀粉层等三个部分的影响。
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果皮色基因P和p与褐色果皮基因Bp和bp所控制。
果皮颜色有红色、花斑色(一般为白底红条纹)、棕色,白色,属于两对基因的遗传。
果皮色无花粉直感作用,因果皮是由子房壁形成,属母体组织,故果皮色泽决定于母体基因型。
玉米的马齿型(D-)与硬粒型(d d)性状也属果皮性状,通常当代并不立即表现花粉的影响,而是在F1植株果穗的籽粒上才表现出前者为显性,后者为隐性。
糊粉层颜色:糊粉层颜色性状,有紫、红、白等颜色,主要为七对基因所控制。
胚乳淀粉层颜色胚乳淀粉层颜色性状,有黄色胚乳与白色胚乳之分,为一对基因所控制。
普通常见的黄玉米和白玉米即为这一层的颜色。
前者为显性,后者为隐性。
胚乳淀粉层颜色性状有花粉直感现象。
胚有紫色胚尖和无色胚尖。
主要受一对基因控制。
紫色胚尖属于当代显性性状,可用以检查籽粒是否为孤雌生殖的标记性状。
无色胚尖为隐性。
糊粉层,淀粉层(胚乳)均有花粉直感现象,但必须是父本为显性性状时才能表现出来,若父本为隐性则不能表现。
如用杂合株自交则胚乳性状在F1代的果穗上即可分离出来,如黄胚乳×白胚乳的F1代植株的果穗上即可分离出黄白粒来。
3、籽粒其它品质性状的遗传(1)赖氨酸含量的遗传普通玉米籽粒中每百克蛋白质含赖氨酸为2.54克,1963年发现了opaque-2中赖氨酸的含量达3.40克,比普通玉米高70%,并且色氨酸的含量也较高。
研究表明opaque-2高赖氨酸含量是受隐性基因O2控制的。
1964年以后还发现突变体fl2、O7等。
Misra等报道,不仅O2、O7、fl2具有改变蛋白质的潜能,而且甜质基因su1、sh2等也具备这种潜能。
(2)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的遗传玉米籽粒的含油量有较为广泛的变异,含油量的变幅是2.0-10.2%。
经过76个世代选择的IHO和IHL的含油量分别是18.8%和0.3%。
含油量的遗传受到许多基因的控制,至少有55对基因与含油量有关。
在这些基因中,既存在高油对低油是显性的,也有低油对高油是显性的现象。
分析表明:基因的加性效应对含油量的影响比显性效应大。
玉米油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类脂肪酸的相对比例,而各类脂肪酸的含量同样受遗传的控制。
对于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加性基因效应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各种脂肪酸的含量除了受到多基因体系的控制外,同时还与某些主效基因的作用有关。
(三)植株性状玉米的营养器官在形态上存在着广泛的变异,这些变异除了由微效多基因体系控制以外,通过研究,还标定了70多个主基因位点。
玉米植株性别发育也明显受若干基因的支配。
因此,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会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Ba-Ts-是正常的雌雄同株异花;Ba-ts ts的顶端雄花发育成雌花并能受精结实成为全雌株;ba ba Ts-的叶腋雌花序不能发育,成为全雄株;babatsts叶腋无雌花发育,但顶端雄花序发育成雌花序成为完全的雌株。
(四)抗病遗传由于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变、品种的更换以及生产上种植的玉米遗传基础狭窄,从而导致原来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1、对小斑病的抗性遗传玉米小斑病是由Helminthosporium maydis,Nisik et Miyake引起的。
在温暖湿润的地区以及夏、秋玉米上发生较重,玉米生产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随着玉米T型雄性不育胞质引入我国,逐步成为我国玉米主要病害之在T型细胞质玉米上,T小种不仅危害叶片,同时还危害叶鞘、茎杆、果穗的苞叶、穗柄、果穗和穗轴。
2、对大斑病的抗性遗传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春玉米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
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与外层苞叶,但不危害果穗。
植株通常自基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青灰色斑点,长1~2cm,随病斑的扩展变为灰褐色或褐色,病斑呈梭形或长纺锤形,大小1~2cm×15~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