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宁波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化工区禁止部分、非化工区限制和控制部分组成,具体要求如下。
1 说明1.1(地域范围)《目录》适用宁波市整个行政区域,不适用属于交通部门主管的港口码头区域。
宁波市现有6个化工园区和6个化工集中区(详见附表1,以下统称为化工区),化工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统称为非化工区。
1.2(适用对象)《目录》适用宁波市内需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店面零售、加油站除外)、使用等安全许可证的危险化学品企业。
不适用于上述区域内的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企业。
1.3(适用环节)《目录》适用上述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等环节,不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环节。
2 总则2.1(责任体系)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把握目标和问题两个导向,坚持安全发展、改革创新、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五项原则。
各区(县、市)、各部门、各单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深化市、区两级安全生产“1+X”领导组织体系建设,规范运行,提升成效。
2.2(企业主体责任)危险化学品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需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
企业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落实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责任,并与奖惩挂钩。
2.3(信用体系)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用信息系统,记录和披露企业的违法行为信息,根据信用状况,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和失信记录,做到失信惩戒。
各部门共享失信信息,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
2.4(规划要求)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衔接,严格执行化工企业安全防护距离要求。
2.5(安全准入)充分利用行政审批手段,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规划、建设,相关行政许可证照新领、换发、延期、注销和企业化工装置拆除等关键环节,依法从紧从严实施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审批。
建立完善涉及公众利益、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机制。
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探索实施发改、经信、公安、国土资源、环保、规划、住建、交通运输、卫生计生、海洋、安监、气象等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制度。
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应进入规划的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
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新建化工项目应设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区、大榭开发区的化工园区。
研究推行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高风险项目审核把关。
2.6(本质安全)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当切实提高本质安全度。
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装置还应装备安全仪表系统。
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企业每3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辨识分析化工装置安全风险。
加速现有企业自动化控制、安全监测监控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先进控制系统(APC),减少危险岗位作业人员。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利用智能化装备改造生产线,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化工区要在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应用风险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PSM)等先进管理方法。
2.7 (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企业全员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风险隐患档案,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闭环治理,落实重大风险和事故隐患“双报告”制度。
企业应在厂区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电子公告牌,并向社会公开。
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落实风险管控责任。
2.8(责任保险)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落实省政府有关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建立安全生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要求,积极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
鼓励金融、保险机构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教育培训等专业安全生产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引发的金融风险。
2.9(定置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企业应按标准要求规范实施危险化学品定置存放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企业在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台账、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应急预案等齐全、有效,实现危险化学品定品定量、有序周转。
2.10(标准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
严格标准化考评,提升标准化考评质量,强化标准化“回头看”,建立标准化达标企业摘牌淘汰机制,加强监管、执法、许可联动,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11(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危险化学品管道(指在厂区外公共区域埋地、地面和架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的发展和建设应纳入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在役管道占压的清理和整改的力度。
禁止光气、氯气等剧毒危险化学品管道穿(跨)越公共区域,严格控制氨、硫化氢等其他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管道穿(跨)越公共区域。
各管道企业应当保障安全生产投入,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加大设施巡查和隐患排查力度,设置防泄漏、实时检测系统及紧急切断设施,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事故防范及处置能力。
2.12(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管理)应加强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严格管控流向、完善申报手续。
2.13(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建设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提供决策、信息、联络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支持保障。
加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消防部队在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中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合理布局、专业施救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组建专职应急救援队伍。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企业应急处置卡编制工作,加强安全风险的评估与识别,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切实提升企业一线作业员工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2.14(宣传教育)倡导化工区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公众开放日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加强正面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对危险化学品的科学认知水平。
加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广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宣教模式。
2.15(社会化服务)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引导和激发危险化学品企业服务需求,鼓励危险化学品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引入“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安全生产服务竞争性选择机制,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引导大型龙头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加大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力度,持续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
化工区实施企业在特殊作业、开停车和试生产等环节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把关等服务,解决重点环节事故频发、高发的问题。
3 化工区禁止部分3.1《目录》中“化工区禁止部分”为化工区内企业禁止生产、储存经营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但允许开展该部分危险化学品的试剂经营,试剂经营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安全条件,实行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单位配送。
如国家在特定行业可豁免使用的,按照规定执行。
3.2 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原则上均应当设立在化工区内,且产业方向应当符合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符合所在化工区的详细规划。
奉化、余姚、慈溪、象山、宁海等6个化工集中区,原则上只用于当地非化工区内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不再新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或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项目。
3.3化工区内禁止设立风险不可控项目,严控涉及光气、氯气、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生产等项目,限制精细化工项目。
实施光气、液氯、氰化氢、丙烯腈、环氧乙烷等高毒、易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总量控制,涉及的生产、储存、使用装置和设施应位于化工区内,除现有装置改建、主体化工项目配套和产业循环利用需求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涉及光气、氯、氰化氢、丙烯腈、环氧乙烷等的新建项目。
除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外不再审批涉及液氯生产项目,除宁波大榭开发区外不再审批涉及光气的生产项目,除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外不再审批涉及氰化氢的生产项目。
精细化工企业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的间歇和半间歇反应的,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3.4 加强化工区安全风险管控。
每3年开展一次化工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提出有效降低区域安全风险的政策措施。
3.5以物理隔离方式实行化工区的封闭化管理,暂时无法实施物理隔离的,以电子监控方式实施半封闭化管理。
3.6 化工区应积极推进安全监管、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保障和医疗救助“五个一体化”管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建立园区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危险化学品企业线上监控预警和线下执法检查的高效联动。
3.7 完善化工区水、电、汽、风、污水处理、公用管廊、应急救援设施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公用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的专业化共建共享。
4 非化工区限制和控制部分4.1 非化工区内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只允许进行《目录》中“非化工区限制和控制部分”所列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经营和使用,允许开展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试剂经营。
试剂经营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安全条件,实行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单位配送。
4.2 全面开展非化工区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
继续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不符合安全发展规划的化工企业搬迁关闭或转产工作。
5 附则5.1 《目录》所述的生产,指以危险化学品为主要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的生产。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列入禁止目录中的难以消除的副产物,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