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墨子的三表法。

答: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史上明确建立起系统方法论的第一人。

墨子的“三表法”是比较偏重于经验的证实或证伪的方法论原则。

(1)含义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们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即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2)内容
①表
“表”有时又叫“法”“仪”或“法仪”,指标准和方法。

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

这里,墨子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认识论领域的重大问题,那就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②本之、原之和用之
按照墨子的意见,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

a.本之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

由于前人的经验教训主要记载在书籍之中,所以“本之”的依据也就常常求之于古代的典籍。

b.原之
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说,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以这种“原之”仍然属于归纳法的范围;它和第一表的不同只在于,一属直接经验,一属间接经验。

墨子把历史上的传说和记载全部看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这样,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也就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了。

另外,墨子太过于相信直接经验了,以至于他根本没有区分直接经验中的真实感觉和错觉、幻觉等,所以在论证鬼神的实有和“定命”的不存在时,他才会一律以眼见耳听为准。

这就不能不说是墨子狭隘经验主义的局限性了。

c.用之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符合者即为真,可以接受,不符合者即为假,必须抛弃。

这一表大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验证方法。

(3)评述
总之,“三表法”中既有作为直接经验的百姓耳目之实,又有作为间接经验的历史传说或故事,还有作为验证效果的万民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大致涵盖了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各主要领域。

就此而言,“三表法”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系统。

尽管这个系统相对忽视了理性的作用,可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在论证许多问题上依然具有说服力。

2.韩愈的道统说。

答:韩愈,唐代思想家,力主复兴儒学。

韩愈本人对儒学义理的发展贡献不大,但他的“道统”说却对宋代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内涵
韩愈心目中的“道统”的具体内涵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之道。

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这四句斩钉截铁而又浩大的判语,成为韩愈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拒斥佛道、“扶持名教”的纲领。

①仁、义、道、德的含义
“仁”就是普遍地“爱人”,“义”就是处事合适而得当,二者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

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

“道”与“德”两个名称,则是各家都使用的,虽然它们经常地被用以指称“形而上”的东西,但是,由于没有确定的内容,可以被看做是很空泛的。

②道德应以仁、义为内容
所谓“道”,即是依着仁义的要求去做;所谓“德”,即是指仁义本来具足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者应该是合一的。

经由韩愈的这种解释,道、德具有了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则被赋予了形上学的意义。

③道德必不离于百姓日用
既然道德不离仁义,而仁义无非即日常的人伦关系与生活秩序。

因此,道德亦必不离于百姓日用。

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就体现于礼乐教化与刑政施设之中,体现于君臣、父子、夫妇的日常交往之中,体现于士、农、工、贾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韩愈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儒家与佛、道的区别。

(2)评述
①韩愈构造的这个“道统”,对于复兴儒学,抗衡佛教的“法统”,至少起到如下作用:
a.确认先王之道从尧开其端,在时间上早于佛教法统,因而比之佛教更加源远流长;
b.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自己的国土之中,比自西夷传人的佛教更具正统性;
c.宣示儒家道统经过历代“圣贤”相传,已浸润到社会各个领域,比佛教更具有权威性。

然而,在韩愈看来,这个可贵的“道统”在孟子之后中断了,结果是佛道学说大盛。


愈以儒家正统的继承者自居。

②对宋明儒学影响深远
韩愈区分了儒家与佛、道的区别。

认为佛、道的“道”似乎是极“高明”,然而无用于世,那是不足称羡的。

他紧扣日常人事和人伦论“道”的取向,后来被宋明儒学展现为体用关系:“体”不离“用”,于“用”中见“体”,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3.李贽的童心说。

答:李贽是自称为“异端”的思想家。

在当时的思潮氛围中,他以直面是非的勇气、泼辣大胆的文风,直揭封建伦理卫道士的虚伪面纱,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狂潮。

李贽的童心说集中体现了他的是非观。

(1)批判孔子的是非观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在肯定人欲与私心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澄清历史上的是非观念,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孔子。

在李贽看来,人之是非不仅“无定质”“无定论”,而且在是非面前,无论贵贱、男女,人们的权力与资格都是平等的。

(2)童心即真心
当李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时,必然蕴涵了一个认知与是非的标准问题。

从表层看,他将人的是非归结为“无定论”“无定质”,但实际上,他是将是非的标准归结为人的“童心”。

①“童心”的含义
李贽认为童心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而一切“闻见道理”都是童心的障碍;闻见道理是从“多读书识义理”来的,所以“多读书识义理”都是“障其童心”的。

②“童心”与阳明学说的渊源和区别
李贽的“童心”说,源于阳明的“赤子之心”,但又和王守仁提倡的良知有所不同。

良知以“义理”为内容,李贽则认为“义理”是障碍童心的。

他的本心也远不同于王阳明的道德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

(3)评述
①李贽认为“义理”是障碍童心的,《论语》《孟子》都是些过分吹捧的话,或者是糊涂弟子们所随意记录,其实都是靠不住的。

他这样对于儒家经典进行正面的攻击,强烈地摇撼了当时官方哲学正统思想的基础,体现了李贽思想的反封建特征。

②李贽的“童心说”是从个体之情感、权益与感受的角度谈“童心”的,其所强调的首先是真,而王阳明的“良知”却是至善的体现。

所以,王阳明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理学的最后一位高峰,而李贽则被视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

4.郭象的独化论。

答:郭象,西晋哲学家,其哲学多是为西晋门阀士族统治集团服务的。

独化论是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

(1)理论渊源
①在郭象之前,玄学贵无论者,都崇尚虚无,如王弼即以“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

这种“贵无”论,经过裴頠的批判,暴露了它在理论上的弱点。

郭象为了避免“贵无”论在理论上存在的困难,接过裴顾的“崇有”论,把裴顾坚持的“无”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等观点,加以绝对化、神秘化,从而使客观物质世界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

②对于“无”的看法
郭象认为“无”不是相对于“有”而言的,它既不是“有”的“本”“体”,也不是“有”
的消失状态。

“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对于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郭象用“独化”这个新概念加以概括。

(2)“独化论”的两层涵义
郭象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郭象的“独化”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①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如他说:“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

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就这一方面的意义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3)“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推论
根据郭象的“独化”说推论下去,其逻辑上的必然结论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

这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也是与郭象所要论证的封建门阀士族统治秩序合理性的愿望相违背的。

因此,他又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

这就是他所谓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①因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所以“玄冥”是“名无”。

这一层意思,并没有超出郭象“独化”说的范围。

②由于“死生变化,惟命之从”,“随天安之”,所以“玄冥”又是“非无”。

这一层意思才是郭象提出“玄冥之境”以解决他“独化”说在理论上与客观实际所存在的矛盾的主旨所在。

(4)评述
①郭象虽然否定了造物主,却搬来了一个决定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决定天地万物在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