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第11课 与妻书 (共42张PPT)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第11课 与妻书 (共42张PPT)
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 此结束全文。
2.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是什么?
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说明 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 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 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住沉重的悲痛。
与妻书
素养目标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排比、设问、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 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 思想和高尚情操。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① 浅近平易,多用典故。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 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 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 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② 真挚感人,巧用修辞。 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 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 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 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3.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 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 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 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 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 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7. “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 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5)省略句
吾与并肩携手 ( “与”后省略宾语“汝”) 必以告妾 ( “以”后省略宾语“之” ) (6)固定句式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使……,无宁……”译 )
内容小 结
主题归 纳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
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 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 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
深入探究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 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那么,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 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 用于夫妇:俪鉴等。
7. 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知自己必死,就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 封信,表现了他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资料链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
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
且以汝之有身也 (介词,因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连词,表修饰 )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 人称代词,他 )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 人称代词,他们 ) 其 吾亦望其言是实 ( 指示代词,这 ) 今则又望其真有 ( 代词,它 )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动词,完成 ) 竟
写作 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
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 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 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协助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一百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 等起义勇士即与清军展开激战,因与敌人兵力悬殊,起义将士大部分牺牲,黄兴仅率少 数人突围。事后,广州民众收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5.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 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 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岂能只是儿女私情?《与妻书》中,“吾 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等句,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陈述 私情,一方面削弱了他对祖国、人民爱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显得他优柔寡断,顾 虑重重。因此,作者如此写作有损其光辉形象。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① 如晤( wù ) ④ 几家能彀(gòu) ⑦ 双栖( qī )之所 ⑩ 依依旁(bàng)汝
② 眷(juàn)属
③ 称(chèn)心快意
⑤ 吾尝语( yù )曰
⑥ 必不能禁( jīn )
⑧ 虐(nüè )民
⑨ 使之肖(xiào)我
⑪ 的( dí )的非吾所忍 ⑫ 一恸(tòng)
作用:都反映了作者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之细。用事 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3.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 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在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 的强烈的情感浪涛,如第1、5 段。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 事,如第3段和第4段。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感情外,还在于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 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 赴义的“理”才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这主要表现在 (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 当尽吾意为幸 (形容词用作名词,幸事 )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为”表判断 ) (2)状语后置句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 应为“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 (3)主谓倒装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应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4)定语后置句 钟情如我辈者( “如我辈”作定语,后置,应为“如我辈钟情者”)
课文探究
1.赏析语句,分析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 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 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 2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故 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 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说明了作者担心妻子不理解,不得 不“忍悲为汝言之”的悲伤和矛盾的心情,交代了作者“言之”的原 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3)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 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 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
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 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进 一步呼应“吾至爱汝”。
第6段表达了作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的心愿。
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 幸”,实际上也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 自己“就死”。
文章第1段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 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引出下文“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中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以及第4段开头对往事的回忆,集 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前文的“吾至爱汝”。
观点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儿女私情并不损其光辉形象。一位革 命战士如果对儿女私情毫不顾念,很难想象,他的革命热情会有多浓烈。在 《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可以说, 他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
作者 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
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15 岁考 入全闽大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 革命活动。1911 年春,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 士赴广州参加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夜,林觉民在起 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受 伤,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