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货币政策走向:
2005年—2016年间我国基本上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2005年—2016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以上是国家常用的基本货币政策操作措施,同时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005—2006年,我国采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2008年—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201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实施效果评价:
A、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率仍有待提高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工具失效,2007年-2008年央行下调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并不明显。
2010年10月、12月上调基金率,但抑制不了物价的上涨。
但我国不断坚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在现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应提高其利用率。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
利率机制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也影响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C、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够
当前,全球经济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经济变化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保持货币政策松紧的灵活性,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美元这个强势货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由于美联储加息或降息而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因此,应对各种政策工具进行互补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的多变性。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6年-2016年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保持稳定。
2006年至2007年,我国GDP稳定上升;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下行,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速度急速下降但第一产业GDP却有所增长;经过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经济注入活力,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恢复,GDP逐步上升;此后,2010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在6.0%-8%之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从上图可知,2008年至2016年11月M0的供给量波动幅度比较大,M2和M3的供给则相对稳定。
以下是我国2006年-2016年期间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
从上图中可知,2006—2007年期间,我国存贷款利率稳步上升;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逐步上调;2012年后至今,利率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