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意象(一)泊船瓜州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
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柔和,让人安静(2)是啊。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生:家书。
(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
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
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
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齐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珍贵(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渔家傲》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
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
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
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抒发无限的思乡情。
而这些物象就成为思乡的载体,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真实、含蓄,这就是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
(板书:思乡文化)四.拓展古诗1.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借助物象这一思乡符号读懂诗词背后的深情。
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共学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首古诗词,哪个同学来读一下学习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共学单。
(课件共学单)2.同学们请坐好,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首先读一下这首诗,然后说说作者借助了那种物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夜雨寄北》(1)读。
(2)李商隐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哪些物象表现出来的?——巴山夜雨、秋池。
诗人看到巴山的夜雨涨满秋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是巴山夜雨、秋池(课件点红)让他想象起和妻子相见时,两人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彻夜长谈的情景。
多么温馨,体会着,齐读。
《天净沙·秋思》(1)读。
(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乡情怀寄托在哪些物象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课件点红)(3)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读到这样的物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描述(4)一幅充满孤独悲凉气息的《游子思乡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夕阳西下,昏鸦有老树可归,劳作的人有家可回,而游子却漂泊无落,有家难归,这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你来读。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读。
(2)你们是从哪些物象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海边尖山(课件点红)(3)本是奇幻的山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变成了————剑铓。
为什么海畔的尖山在作者的眼里就变成了剑铓?学生回答。
(4)是呀!因为作者万分思念家乡。
在这浓烈的思乡情绪中,作者产生了奇特的幻想,自己望故乡还不够,想要变出千千万万个自己望故乡。
这剑铓不仅割着作者的愁肠,也割着了我们读者的心!再读这首诗,(指生)4.带着我们的发现和理解,一起读一下这三首诗词。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第三首大家一起读。
男生。
5.古往今来,像这样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它们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五、拓展现代诗1.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
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
这首《乡愁》读过吗?谁来展示下,指名读——乡愁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2岁时,跟随父亲去了台湾,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写下满怀深情,写下了这动人诗篇。
从刚才的朗读当中,你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生:思乡,盼望祖国回归3.这种情感作者又是借助哪些物象表达出来的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4.是的,作者正是借助这四种物象抒发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配乐)5.你看,不仅古人喜欢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现代诗人也喜欢用这种方法表达思乡情怀。
有的诗歌还被谱上了曲子,进行传唱,你们听。
(播放《月之故乡》)六、结语师:(合着音乐)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几组诗,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认识了这种借助物象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感受到了含蓄而绵长的思乡文化。
你们长大后,也许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去追寻心中的梦想。
到那时候,你就会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这厚重而独特的思想文化。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学情分析古时候,山遥路远,通讯不便,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无以诉说,只能寄托于诗,寄托于物。
于是,便产生了大量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为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
五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走进画面,创设意境,感情朗读,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是思乡诗群文阅读,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在教学中宜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还宜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效果分析本节是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为达到这一目的,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群文阅读,学生读了十几首思乡的诗歌,感受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认识了这种借助物象来表达思乡情怀的方法,体会了厚重而独特的思想文化。
通过群文拓展,激发学生延伸阅读的兴趣,《思乡诗群文阅读课》的交流也带给学生一定的读诗歌的启示,引导学生再根据其他物象来理解其他类别的诗歌,如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诗歌特点,深入体会中国诗歌文化。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材分析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
根据内容的不同,人们将诗词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思乡诗等等。
古时候,山遥路远,通讯不便,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无以诉说,只能寄托于诗,寄托于物。
于是,便产生了大量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为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
本节课是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本节课引入的课外诗词多达12首,有诗有词,有古有今,诗诗相扣,互为印证。
课外诗词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帮助学生理解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开放的。
他们突破了教室的空间限制,跨越了时间的鸿沟,与古人形成了视域和心灵的融合,共同体悟着思乡诗中的秘密。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在教学中宜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宜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评测练习课前学习单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前学习:朗读三首古诗词,根据理解,完成表格。
课堂共学单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