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本大纲由管理科学系范云峰执笔草拟,于2006年12月经管理学教研室讨论修订,管理科学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时学分:30学时,1.5学分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领导学是研究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它综合了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特征。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科学的讲授中外领导学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领导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规律;掌握领导学的理论、艺术与方法,使学生加强知识厚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成为成功的、有效的领导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先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要求在基本掌握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领导学。
学时分配: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领导学受关注的原因、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基本掌握:领导的概念、领导学产生的经过。
重点把握:领导学诞生的标志、领导学研究的两个方面——科学与艺术教学重点:领导的概念、领导学产生的经过。
领导学诞生的标志、领导学研究的两个方面—科学与艺术教学难点:领导学诞生的标志、领导学研究的两个方面——科学与艺术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存在1、领导活动无处不在;2、人们对领导的关注第二节领导学产生1、领导思想的历史记录;2、领导学的产生:领导与管理的分离第三节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1、领导学的研究对象;2、领导学的研究内容;3、研究和学习领导学的意义第四节领导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科学与艺术1、领导学的双重特定决定了领导学研究的两个层面;2、领导活动的双重特性决定了领导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第二章领导的含义与本质(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有关领导的四种学说,基本掌握领导的含义与本质、领导活动的特性,重点把握领导和管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领导的四种学说,领导的本质,领导活动的特性,领导和管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导的四种学说,领导的本质,领导和管理的关系。
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的含义1、领导素质说;2、领导权力说(结构说);3、领导艺术说;4、过程说(又称行为说、互动说、关系说);5、领导的定义第二节领导活动的特性1、权威性;2、综合性;3、全局性;4、战略性;5、服务性第三节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综述;2、领导和管理的区别;3、领导和管理的联系第三章领导理论(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掌握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的发展阶段,重点把握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阶段的主要理论学派以及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重点:领导理论的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的发展阶段,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阶段的主要理论学派以及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难点:领导理论的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学派以及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理论的历史发展1、特质论阶段;2、行为论阶段;3、权变论阶段第二节领导理论的主要理论流派1、特质论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2、行为论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3、权变论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第四章领导者和被领导者(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领导者、被领导者的含义、领导者职位的含义、权力的含义与类型,领导素质的含义、领导者的类型。
基本掌握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特点、领导者职位的特点、领导素质的特点、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重点把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获取权力的途径、领导者个人的素质构成以及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获取权力的途径、领导者个人的素质构成以及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难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获取权力的途径、领导者个人的素质构成以及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素质1、领导者的定义;2、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第二节领导者类型1、按照法定权力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划分;2、按照领导工作侧重点不同;3、按照领导者诞生的渠道的不同;4、根据领导者获取支持的方式、特点和领导者扮演的角色的不同(霍金森跨时代的哲学化分类)第三节领导者的权威基础1、权力的内涵与构成;2、权威的概念和领导权威基础;3、获取权力的途径第四节女性领导者1、性别对成为领导者的影响;2、阻碍我国女性领导者产生的环境因素3、女性成为领导者的途径第五节追随者1、追随者的类型;2、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第五章领导决策(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决策的概念,基本掌握科学决策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比较常用的科学决策的方法,重点把握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区别、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以及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教学重点: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区别、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以及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教学难点: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区别、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以及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讲授要点:第一节决策的概述1、决策的概念;2、决策的原则;3、决策类型第二节科学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制方案;4、评估和选优方案;5、实施方案;6、反馈调节第三节科学决策的方法1、发现问题的方法:特尔菲法(Delphi);2、拟制方案的方法:头脑风暴法;3、评估方案的方法——可行性分析论证法;4、优选方案的方法——决策树法第四节现代决策体制1、信息系统;2、咨询系统;3、决策系统第六章领导用人与用权(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领导用人的理论基础、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的含义。
基本掌握领导用人的原则、授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重点把握各种激励的结合运用、领导用人最高境界的衡量标准、领导用人、用权的艺术性。
教学重点:领导用人的原则、授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各种激励的结合运用、领导用人最高境界的衡量标准、领导用人、用权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激励的结合运用、领导用人最高境界的衡量标准、领导用人、用权的艺术性。
讲授要点:第一节用人的理论基础1、人是一种能发展的资源;2、人是有需要的第二节领导激励1、由人的两大需要衍生的激励方式;2、由人的本性的双重特性衍生的激励方式第三节领导用人的原则1、人才的评价标准;2、用人的原则第四节领导用人的境界1、对领导者自身的要求;2、领导用人最高境界的衡量标准第五节授权的艺术1、授权的含义;2、授权的原因;3、授权的类型;4、授权的原则;5、授权的注意事项第七章领导方法(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领导方法的概念和特征、会议领导法、危机领导法、目标领导法等常用的领导方法。
基本掌握提高会议效能的途径、实施目标领导法的途径。
重点把握领导者处理危机采取的策略或方法、实施具体领导方法时体现领导活动的艺术性。
教学重点:领导者处理危机采取的策略或方法、实施具体领导方法时体现领导活动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领导者处理危机采取的策略或方法、实施具体领导方法时体现领导活动的艺术性。
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方法概述1、领导方法的含义及其作用;2、领导方法的特征第二节会议领导方法1、会议领导方法的必要性;2、常见的会议类型;3、如何提高会议效能第三节危机领导法1、什么是危机领导法;2、领导者如何处理危机第四节目标法领导方法1、保持最高目标的导引功能;2、目标的分解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3、有效选择“挑战性目标”;4、使组织目标成为下属自己的目标第八章领导体制(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领导体制的演变过程、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现状。
基本掌握领导体制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重点把握区分一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一体制和分离制、层级制和职能制领导体制的异同。
教学重点:领导体制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区分一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一体制和分离制、层级制和职能制领导体制的异同。
教学难点:区分一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一体制和分离制、层级制和职能制领导体制的异同。
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体制的含义、内容和作用1、领导体制的含义;2、领导体制的内容;3、领导体制的作用第二节领导体制的类型1、一长制和委员会制(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2、集权制和分权制;3、一体制和分离制;4、层级制和职能制第三节领导体制的演变1、原始自然式领导;2、家长制领导体制;3、经理制领导体制;4、职业“软专家”领导体制;5、专家集团领导体制;6、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极领导体制第四节我国领导体制改革1、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3、我国国企领导体制的改革第九章领导效能(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领导效能的含义,基本掌握区分效益、效率、效果和领导效能。
重点把握领导效能的考评原则、常用的几种领导效能考评方法、领导效能考评的科学化。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授要点:第一节领导效能概述1、领导效能的内涵界定;2、领导效能考评的内涵界定;3、领导效能内涵的分解第二节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2、内部因素第三节领导效能的考评原则1、客观公正的原则;2、规范化、制度化原则;3、信息公开原则;4、民主参与原则第四节领导效能的考评方法1、目标考评法;2、员工评议法;3、定量测评法;4、比较考评法;5、模拟考评法三、教学方法、手段说明本课程是选修课,可是少。
按照相关要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为辅。
在教学改革方面,拟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进行尝试,可以考虑增加提升领导力的训练环节。
四、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的方式是闭卷考试和主要考核大纲要求掌握的全部内容或知识点以及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含期中)与期末成绩组成,其比例分别是30%、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材1、领导学原理——科学和艺术,刘建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参考书一、教材说明1、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2、现代领导学,张伟超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领导学,邱需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组织领导学,加里•尤可尔主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领导者与领导过程,乔恩•L•皮埃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