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反倾销是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产品低价倾销的损害,针对倾销行为采取的,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同国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倾销在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时期,就己经存在于国际贸易中。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的方式就可以控制这种倾销行为,因而不存在专门设立反倾销法的必要性。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各国为了抢占市场占有份额,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推销本国的产品,进而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这种带有掠夺性的倾销行为使得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摧毁了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各国意识到倾销行为对本国经济利益和国内产业的危害性,因此纷纷采取立法的手段来打击外国出口商针对本国实施的倾销行为。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立法层级低,针对外国商品对我国实施倾销行为的情况没有一部完整且统一的法律可以适用。通过阐述我国当前反倾销法的立法现状,分析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在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反倾销法律规定的异同,总结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于我国未来反倾销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国价格,即同类产品出口到适当第三国(地区)的可比价格。关于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我国规定的标准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即都是在出口国(地区)或原产地国国内市场的正常交易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该销售没有适当的可比性时而采用。关于第三国价格的选定,欧盟和美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定。上文均有介绍,此处不在赘述。我国反倾销条例在第三国价格的选定上没有相关规定,导致在实践中对于采用第三国价格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很难再实际中操作,这也是我国反倾销法的一个重大疏漏。
(一)我国反倾销的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立法较晚,最早始于1994年5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0条对反倾销的明确规定。该法的出台,为我国今后的反倾销立法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我国真正具有反倾销意义上的法律是国务院1997年3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简称《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该条例遵循了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之后,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式和基于我国反倾销工作的实际需要,国务院在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并于200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改。
(1)正常价值
我国关于正常价值的确定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所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分为对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我国反倾销法没有做此种分类,我国政府认为这种确定标准是不公平的,带有严重的歧视性。根据我国反倾销法的规定,正常价值是指进口产品的生产者或出口商在其本国市场销售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价格。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我国在《反倾销条例》的第3条对倾销下了定义,“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
(二)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反倾销是对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行为在法律层面上的纠正。反倾销法,则是指调整进口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在对倾销进行调查、裁定和采取反倾销措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基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反倾销法的主要由《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条例组成。此外还包括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为了配合《反倾销条例》的实行而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则
1、关于倾销的认定
倾销的定义规定在我国2004年新修订的《反倾销条例》第3条“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倾销的认定的问题,我国同WTO以及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也是通过确定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以及对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来认定倾销的。
历史上澳大利亚最先在1901年《产业保护法》中,以国内立法的方式表明其对外国产品对本国进行倾销的反对态度。而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反倾销国内立法则是1904年加拿大的《海关关税法》。该法有两大特色:一是只要认定外国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存在差价销售,就构成倾销。二是认定倾销后即可征收特别关税,而不需要证明对本国的产业造成损害,即它是“自动适用”的。此后,一些国家纷纷效仿加拿大的做法,也通过制定国内立法的方式对外国商人向本国倾销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如美国于1961年制定了《1916年关税法》;欧盟于1968年颁布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关于抵制来自非共同体成员国的进口产品倾销和补贴条例》等。
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4条的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方式包括:出口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第三国价格和结构价格”。
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是指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或原产地国国内市场上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形成的可比价格。通过上文对美国、欧盟以及印度反倾销法中关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美国将具有可比性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分为销售价格和合同价格。欧盟则将具有可比性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分为转售价格和市场消费价格。印度将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确定为产品的特定销售价格。而我国反倾销条例对于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表述为“在正常贸易中的可比价格”,但就何为可比价格以及什么是正常贸易没有做详细的规定。
(三)反倾销法的作用和意义
一部完备的反倾销法能够维护国内的正常贸易秩序和竞争秩序,指引国内生产商规范出口行为。并且,在我国国内生产商受到国外倾销商品行为的侵害时,能够为国内生产商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能够预防国外生产商对我国实施倾销行为,对其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近几年,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出口额不断增加,但同时我国也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针对我过提起的反倾销调查不下百起。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除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外,新兴的发展国家如印度,也加入了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队伍。这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倾销法对于维护正常贸易环境,保障国内产品的顺利出口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