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钢铁成本简单分析(doc 16页)国内外钢铁成本分析作为基础原材料,钢铁产品的价格竞争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
成本是价格竞争基础。
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史上,很多重大技术突破,例如直接还原铁、转炉炼钢、连铸、连轧、薄板坯连铸连轧、高炉喷煤等,首要动因是降低成本。
“成本优先战略”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是钢铁工业的首选经营战略。
成本高低与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关,它们是企业“可以改变的竞争要素”。
通过成本对比分析,便于发现钢铁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潜力所在,促使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挖掘成本潜力。
从长期看,工艺、技术和管理的差异将随着企业间技术和管理的交流趋于消失。
长期的成本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钢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原料、能源、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及市场等。
这些因素通常属于“不可改变的竞争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改变的竞争要素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我国钢铁生产能力逐步向沿海、原料产地和市场广阔的地区集中,正是这种作用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可改变的竞争要素”将成为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因此,开展成本竞争研究,不仅对促进企业短期内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定我国钢铁工业长远发展战略和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2004年中外钢铁产品要素成本结构比较项目中国平均比例国外平均(长流程)比例国外平均(全部)比例销售价格100 100 100原材料成本41.01 34.68 42.49能源及还原剂20.98 15.37 14.25 人力成本及管理费用21.4 21.1 17.81工厂人力成本 4.47 10.95 8.97销售及总管理费用 4.34 2.92 2.44设备维护及税金12.58 7.22 6.4运营成本83.38 71.15 74.55折旧 5.58 6.39 5.66利息 1.49 6.48 5.84完全成本90.44 84.01 86.05税前利润9.56 15.99 13.95总交货量(千吨)74261.87 372905.1 591923注:表中的“长流程”为转炉钢的比例在国外钢铁企业平均水平(72%)之上的企业合计。
表2 2004年与2003年单位要素成本变化率比较中国平均变化率(%)外国平均(长流程)变化率(%)销售价格32.77 36.63原材料成本61.03 22.37能源及还原剂22.29 15.72人力成本及管理费用 6.37 7.73 工厂人力成本0 9.1 销售及总管理费用-16.97 9.85设备维护及税金20.83 4.93运营成本32.91 16.24 折旧 6.09 4.46利息17.67 8.52 完全成本30.6 14.63税前利润57.61总交货量(千吨)表3 2004年国外分地区要素成本税前利润发生了逆转,由2003年下半年的我国高于国外长流程26.03美元/吨,逆转为2004年上半年国外高于我国34.59美元/吨。
说明国外钢材涨价幅度较大,而原材料和能源涨价幅度相对较小。
国外企业从而一举扭转了2003年普遍微利或亏损局面,国外全部(长短流程)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我国在人力及管理费用和资本成本方面仍保持一定的优势。
从国家看,2004年钢材价格最高的国家依然是美国,其次是日本、欧盟国家,由于钢材价格上涨,而钢铁成本保持比较稳定,美、日、欧钢铁行业都出现较大盈利;韩国由于在能源、人力及管理费用、资本成本方面都有一些优势,所以为税前利润最高国家。
2004年中国大型企业平均税前利润处于平均偏高水平(具体原因见后面“影响要素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税前利润方面看,台湾中钢公司、韩国浦项公司为最高,分别达到130美元/吨和110美元/吨,中钢公司主要是原材料成本较低,浦项公司主要在能源、劳力及管理费用和资本成本方面有一定的综合优势。
2004年,中国大型钢铁企业在原材料成本方面较2003年有较大增加,所以税前利润在世界主要钢铁企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二、影响要素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1、原料成本2004年初以来炼铁原料的价格暴涨是全球性的,但由于国外主要钢铁生产厂家采购铁矿石大都采取长期和约方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涨价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国外单位发货炼中原材料成本比2003年升高22.37%。
而我国同期原材料成本却上升61.03%。
其中精矿粉采购价格暴涨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推动钢材成本大幅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所以我国钢材的原料成本没有与精矿粉采购价格同幅度上升,是由于我国自产矿石尚占消耗量的50%以上。
这说明保有较大比例的自产矿石,是缓冲国际矿石价格上涨冲击的重要因素。
我国与俄罗斯、南美等铁矿石资源丰富、品质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天然的劣势,但与北美、欧洲、日本、韩国等铁矿石基本依赖进口的产钢国和地区相比又有一定优势。
北美、欧洲、中东、亚洲其他国家单位发货量中的原料成本高于我国。
在表1中,国外全部(包含长短流程)的原料成本高于我国,其主要原因而二:一是工艺结构不同,电炉钢的原料成本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转炉工艺。
我国所选企业都是长流程企业,消耗的原料主要是烧结用矿粉和块粉;而国外企业转炉钢和平炉钢(前苏联和印度)合计占62.05%,电炉钢占37.95%;二是高炉入炉原料结构不同,国外企业高炉入炉原料中球团的比例近30%,球团矿外购的比例通常比较大,而我国企业入炉烧结矿占四分之三,烧结矿基本都是自产的,入炉球团比例只有18.3%。
表4 2003年世界炼钢生产结构国家(地区)世界美国日本欧盟15国中国转炉钢比(%)63.3 51.1 73.6 59.5 84.3电炉钢比(%)33.1 48.9 26.4 40.5 15.7平炉钢比(%) 3.6 0 0 0 0表5 2003年中外高炉入炉料结构烧结矿球团块矿国外企业平均(%)53.69 29.86 16.45中国49家企业平均(%)74.53 18.3 7.162、能源成本我国能源成本约比国外平均数高22.81%。
2004年我国精煤采购成本为64.5美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了51.27%,原煤、无烟煤也都比上年同期有30%左右的上涨。
与国外能源价格比较,我国炼焦煤价格与国外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但我国焦炭价格明显低于国外水平。
2003年我国焦炭产量1.78亿吨,其中出口1472万吨,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56.4%。
我国焦炭出口价加上海陆运费,使得国外焦炭采购成本明显高于我国。
而我国企业焦炭采购价格中,有的企业属于向本集团焦化厂采购的价格,并非完全市场价,这也是焦炭采购成本较低的原因之一。
总体上衡量,我国能源价格略低于国外平均数。
我国整体上讲属于能源生产大国,与我国周边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
但表现在钢材成本上,我国能源成本高于国外,其主要原因是单位产品能耗较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节能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外先进产钢国之间仍存在20%左右的差距。
表6 我国钢铁工业可比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单位:kg/t国家1980年1990年2000年英国783 670 663日本653 592 620德国752 656 602法国820 687 683美国868 673 --先进国家平均775.2 655.6 642中国1285 1017 781差距509.8 361.4 139差距比例(%)65.8 55.1 21.73、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低是我国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大优势,也是包括钢铁业在内的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我国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五分之一,但单位工时成本(主要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更大,约为十五至二十分之一。
因此,我国吨发货量中的人力成本约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国外平均数的二分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人均收入也相应提高,工资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略有下降。
4、折旧从表1中的数据看,我国企业单位发货量实现收入中折旧的比例与国外企业基本相同。
5、利息我国单位发货量负担利息(财务费用)明显低于国外,与我国利率下调、资产负债率降低及有息负债(须支付利息的贷款及债券)比例较小有关。
表7 我国重点企业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单位:kg/t项目烧结焦化炼铁转炉电炉轧钢动力2004年1-3月重点企业68.15 147.9 468.46 22 208.69 93.4 68.8(1999年)1999年国际先进水平50.89 128.1 437.93 -8.8 198.6 热轧47.82冷轧80.28 51.8差值16.86 24.48 19.28 35.84 31.6 17表8 2003年人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单位国外平均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吨发货量工时hr/t 3.59 2.43 1.99 1.78 2.34 1.69 2.37 1.72 6.79 11.79 人均发货量T/人.年567 789 962 968 784 1122 842 1163 315 172 工时单价$/h 10.62 33.25 25.97 20.08 25.97 21.45 22.08 9.86 2.23 1.6表9 中国钢铁企业人力成本情况的变化单位1993年2003年职工人数万人328.81 206.58销售收入亿元3031.1 6845工资总额亿元182.28 379人均销售收入元/人·年92184 331349人均工资元/人·年5544 18338销售收入中工资比例% 6.01 5.54表10 中国钢铁有关负债及财务费用的变化1998年2000年2003年2004年1-7月资产负债率(%)59.45 57.01 54.67 54.86 有息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 -- 46.17 41.96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4.54 3.04 1.71 1.41三、产品销售盈利状况及对钢铁分布的影响盈亏状况是竞争能力强弱的直接表现,它最终会影响到钢铁生产的布局。
这一关系可以从2003年全球钢铁行业盈亏分布情况及10年来世界钢铁生产布局的变化看出来。
钢铁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决定了它的进入和退出门坎都比较高,因此盈亏状况对布局的影响关系只能在长期内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虽然2004年全球钢铁行业盈利情况全面好转,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的盈利水平甚至超过了我国,但这种情况是不是暂时的现象,会不会对钢铁产业布局产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部分地区和国家盈亏状况(见表11)表11 2003年-2004年部分地区和国家吨发货量盈亏状况单位:美元/吨地区或国家北美日本欧洲独联体其他亚洲国家(地区)中国大陆2003年-15.62 -17.84 -8.72 18.54 20.89 25.55 2004年上半年34.48 44.81 42.47 72.76 94.98 52.992、全球1993-2003年粗钢产量变化2004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占世界的25.65%,比2003年又提高了3.8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