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经营情况汇报一、2012年-2015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2年-2015年生产经营整体来看,产量持续增加,总成本持续下降,2015年相比2012年:产量增加74万吨、成本减少7485万元、收入减少14394万元(价格下降减收55809万元)、利润减少10803万元,具体主要指标完成如下:1、产量2012年以来,原煤产量持续增长,2014年产量增长高达22%,2015年预计原煤产量230万吨,较2014年增加18.3万吨,增幅为9%。
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矿井生产系统不断优化,效率增加。
同时紧跟市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矿井商品煤产量及外购煤配洗量逐年增加,2015年预计外购煤30万吨,创造效益600万元以上,比2012年6.4万吨,增加23.6万吨,增幅为369%。
具体见下表:2、收入2012年以来,收入持续下降,2014年收入降幅高达11%,2015年预计实现收入66421.04万元,较2014年减少5066.79,降幅为7%。
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持续大幅下降,2015年10月份精煤价格478元/吨,与2012年初价格1353元/吨相比,吨煤下降了875元,降幅为65%;当前原煤价格295元/吨,与2012年初价格737元/吨相比,吨煤下降了442元,降幅为60%。
产量的不断增加与收入持续下降形成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按照2015年的原煤产量230万吨计算,2015年的平均价格与2012年平均价格结算收入差55809万元。
2012年-2015年价格下降减少收入统计表3、成本2012年以来,扣除2013年因为三采区涌水量加大改造矿井排水系统(辅助水仓、泵房、管路及直排孔等)增加费用3125万元外,整体成本持续降低,特别是2014年、2015年总成本降幅都在8%以上,下降额度分别为5220万元、4612万元。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矿井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成本管控措施效果明显。
按照矿井成本管控现状,2015年总成本56000万元,其中可控成本30378万元,占总成本54%,不可控成本25622万元,占总成本的46%。
相比2012年总成本下降7485万元,主要是可控成本下降6598万元,占下降总成本的88%。
2012年-2015年成本费用统计明细表说明:可控成本包括工资、其他人工费、材料费、华建排矸费等、修理费、其他费用,不可控成4、利润2012年到2015年,年度利润分别为13403万元、9258万元、6115万元、2600万元,利润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提产降本难以抵消价格下降损失。
二、主要工作措施2012年以来,围上以上工作目标主要采取的措施:(一)以ECRS分析法为原则,对生产系统进行优化,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实现矿井大系统降大成本,大转变创大效益,提升矿井大系统价值链创效能力。
1、暂停3各采区生产计划,集中生产效益突出根据当前煤炭市场行情,本着合理集约生产的原则,调整采掘头面布置及接续计划,将矿井生产方向调整至二采区、三采区及七采区,取消开拓-650m水平及五、六采区。
系统调整后矿井由六个采区压缩为三个采区进行采掘活动,减少了四个掘进工作面及四个采区生产系统人员共计150人,关闭采区所有设备、管线、电缆等物资进行调拨使用,减收系统设备投资1100多万元,年节约运行费用约2650万元。
同时根据当前市场,结合六采区煤质及赋存条件计算,暂停开采六采区原煤减少亏损2195万元。
减少采区的同时,配套项目也进行了调减,暂停风井施工(6950万元)及井下洗选(2465万元)系统,仅此两项工程节约投资9415万元。
2、“一体化论证”手段提升了工艺降本的新高度一是通过实施“一体化论证”,施工工艺更加精细化,也确保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15年通过论证,优化方案设计,对比过去的经验做法和行业惯例,仅13315工作面和-900制冷硐室减少巷道长度309.7米,工期提前5个月,节约费用180.24万元,且通风、运输系统均得到改善。
二是差异化施工(断面和支护)让精细化管理再加力挖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面顺槽揭露顶板岩性状况,矿山压力显现情况,相邻采区(工作面)情况,服务周期,巷道功能等因素及时分段、分顶板、分帮部上部、分帮部下部等变更支护强度,优化支护参数,2015年累计节省材料费318万元。
三是差异化回采,针对煤层变化大的工作,采用差异化开采,如:12307面煤厚在0.3到3.5m,为保煤质,提效益,经一体化论证,对三机配套进行了优化(采用ZY5000/16/37型液压支架,MG2×150/700-AWD(基本)型采煤机、SGZ730/400型刮板输送机),顾厚薄煤层开采,降低矸石产量3.5万吨,增加主井有效提升能力,综合效益为359.3万元。
同时对一些开采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段变换方法,尝试采用转采、下拉、对拉等方式对工作面进行布置,顺利实现了11308面90度转采;13303面梯形加架开采;12310面对拉开采,提高了效率,减少安装回撤等费用约165万元。
特别是13303工作面使用梯形加架开采方式,多回收原煤12万t,增加收入3180万元。
三、提质增效一是合理优化开拓布局,各个采区均设有煤仓、矸石仓,在采掘工作面过断层时,岩石段严格按规定进行分装、分运。
二是强化技术管理,超前做好地质分析,根据现场环境变化指导施工,提前采取措施,上漂下卧,合理推进,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地质条件变化对煤质的影响。
三是当回采工作面遇断层落差超过4m或根据一体化论证后煤机直接截割过断层不经济时,在临近断层处另行施工工作面切眼,跨越断层开采。
四是在源头抓煤质的同时,通过优化洗煤厂加工工艺,外购煤配洗等措施提高了商品煤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量产销平衡。
五是发挥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把市场、煤场、现场有机衔接起来,强化以质定价、按质收购,严格按煤质管理考核办法进行兑现奖罚,增强全员抓煤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5原煤发热量加权平均4236大卡/千克,同比提高1.5%。
(二)运用价值链瓶颈理论分析、持续优化矿井基本价值链,使矿井基本价值链作业能力实现了均衡,提高了矿井整体价值创造力。
2012年以来通过不断的梳理生产流程,对制约生产能力提升的环节进行不断的优化、改造,充分利用瓶颈资源,同时让生产过程的其他活动迁就、服务于瓶颈,逐步实现了矿井系统阶段性整体效能最大化,具体工作开展情况:1、矿井供电系统改造2012年开始对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新架设1趟35KV供电线路,安装1台20000KVA主变;同时将原来2台12500KVA主变更换为容量20000KVA主变,实现了矿井35KV线路三回供电两用一备,减少了影响矿井生产的时间,改变了基本电费收费方式,年节省费用273.6万元,实现了矿井供电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
2、矿井排水系统改造。
2013年以来,施工辅助泵房、内外环水仓,同在辅助泵房选装了2台MD600-195×4型、1台MD520-76×10型高速耐磨矿用排水泵,采用地面钻孔安装2趟Φ325mm 排水管路,配合中央泵房原有的8台水泵、4趟排水管路运行,可实现11台水泵,6趟排水管路的运行模式,矿井最大排水能力3000m3/h,缓解了矿井排水压力,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排水能力提升后,最大限度利用峰谷电价政策,年节约电费355万元。
3、洗选系统改造2013年对洗选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上浮选车间,并将地面原煤运输系统并入洗煤厂,形成了输、送、洗统一管理的良好局面,洗选能力由13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240万吨。
2013年以来通过系统改造、节支降耗等方式,洗选成本由18元/吨降低到的10.5元/吨,降幅为42%,年节约费用1650万元。
同时可实现矿井原煤全部入洗,保证产品可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
4、主副井提升系统改造为提高主副井提升能力,最初提出新建风井、新建主井兼风井等三种方案,最终经过反复论证,选择了投资少、工期短,能达到最优提升量的方案,即2014年春节检修期间,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改造,将原ZKTD250/40(1250KW)型直流电机更换为ZKTD250/40(1600KW)型直流电机,并对配套的主井电控系统进行了改造。
主井系统改造完成后,提升速度由原来的10.5m/s提高到12.4m/s,提升量由8吨增加到9吨,单钩循环时间从改造前137s 减少到118s,可提升原煤6040吨,每年多提升原煤46.2万吨。
同时对副井提升系统地面翻煤笼进行了改造,年多提升原煤9.9万吨。
两项改造提升矿井产能力56.1万吨/年,增加年产值15000万元。
5、用循环经济理论来延伸升级煤矿价值链创新塌陷地治理模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成立**煤矿喻兴农业分公司,充分利用矿井余热资源,规划农业开发项目,发展农业生态园,农业公司的开发突出价值思维,可以说,我们流转土地的动因是塌陷地治理,怎么样变“包袱”为财富,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发掘潜在价值。
农业公司经营坚持“稳中求进”,严格按照“一体化论证”要求,充分论证、动态评估,审慎选择项目,确保项目在政策上有支撑、在技术上有保障、在经济上有收益,坚决杜绝钓鱼工程和漏斗项目,2015年预计农业公司可实现利润15万元,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
(三)全面推行“一体化”论证、深化内部市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对冲了市场损失,实现矿井在逆势中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1、强化“市场化”经营,以成本倒逼增效。
一是继续加大“捆绑式”承包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发展活力。
在总结洗煤厂、采煤工区“捆绑式”承包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区队,按照结算价格,据实按月度完成工作量进行结算(工资=收入-支出)。
同时,坚持紧跟市场和现场,优化指标,持续提升,用指标的“减法”,换取效益的“乘法”。
2015年采煤工区原煤产量收购价格13.7元/吨,同比减少4.3元/吨,按照回采产量200万吨计算,年费用同比减少860万元,同时采煤工区人均商品煤产量405.9吨,同比增加46.3吨,提高13%。
二是持续推进工区“公司制”管理,逐步放开用人权、分配权,试点放开采购权,逐步实现与市场的完全接轨。
当前准备工区参照专业化服务公司模式进行管理,例如对下属机修厂加工件按市场价扣除社保费用、税费、折旧费用等,由矿按需使用结算,2015年七采区皮带系统安装,同比市场外委安装节约费用47万元;七采区主排水系统安装,通过比质比价自购小型工具、管件、人员紧张时招用临时工等措施,相对外部单位节约费用65万元。
放权但不任性,及时跟进的配套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作。
三是实施单项工程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不同水平、采区,工作条件、环境差异较大的掘进、零星工程,继续采用单项工程管理,按照“两保证四绑定”的原则,即保证安全和任务的前提下,绑定四项费用,一项一策,工前定价,提高工区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延米费同比下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