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聚工初级工第一部分初级理论知识试题鉴定要素细目表理论知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内)1.[T]AA001 5 1 5对于封闭油藏,在弹性驱后接着将出现( )。
(A) 水驱(B) 溶解气驱(C) 重力驱(D) 气顶驱[T/][D]B[D/]2.[T]AA001 5 1 5对于未饱和油藏,在开发初期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方式为( )。
(A) 弹性驱(B) 水驱(C) 气顶驱(D) 重力驱[T/][D]A[D/]3.[T]AA001 5 1 3对于有边、底水的油藏,天然驱动方式体现为( )。
(A) 重力驱(B) 溶解气驱(C) 水驱(D) 气顶驱[T/] [D]C[D/]@4.[T]AA001 5 1 5一般情况下,溶解气驱动方式()。
(A)驱油效果好,采油率低 (B)驱油效果差,采油率低(C)驱油效果好,采油率高 (D)驱油效果差,采油率高[T/][D]B[D/]5.[T]AA002 5 1 4岩石变形后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称为( )。
(A) 地层(B) 岩层(C) 地质构造(D) 岩石构造[T/][D]C[D/]6.[T]AA002 5 1 3背斜是岩层变形后形成的( )的弯曲。
(A) 向上拱起(B) 向下凹陷(C) 不变形(D) 不规则[T/][D]A[D/]7.[T]AA002 5 1 4沉积岩形成后,一般都是或者接近( )。
(A) 倾斜(B) 水平(C) 断裂(D) 弯曲[T/] [D]B[D/]@8.[T]AA002 5 1 5构造变动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
(A)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B)褶皱变层和断裂变动(C)构造变动和褶皱变层(D)断裂变动和非构造变动[T/][D]B[D/]9.[T]AA003 5 1 3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储油层相互串通的不渗透致密层称为( )。
(A) 盖层(B) 夹层(C) 底层(D) 隔层[T/][D]D[D/]10.[T]AA003 5 1 5表外储层的含油产状是( )。
(A) 油砂(B) 油斑(C) 含油(D) 油侵[T/][D]B[D/]11.[T]AA003 5 1 3储量公报以外的储油层叫( )。
(A) 表外储层(B)表内储夹层(C) 开发储层(D) 探明储层[T/][D]A[D/]@12.[T]AA003 5 1 3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A)火成岩 (B)粘土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T/][D]D[D/]13.[T]AA004 5 1 4油层中油气流动的阻力有水力阻力和( )。
(A) 重力(B) 岩石阻力(C) 驱动力(D) 毛细管阻力 [T/][D]D[D/]14.[T]AA004 5 1 5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油源,油气运移和( )。
(A) 静止(B) 圈闭(C) 接触(D) 变力[T/][D]B[D/]15.[T]AA004 5 1 4采出1 t石油中能分离出( )m3以上的天然气时称为油气藏。
(A) 10 (B) 100 (C) 1000 (D) 10000[T/][D]C[D/]@16.[T]AA004 5 1 5形成油气藏必须具备生油层、储油层、盖层、()等条件。
(A)气顶(B)边水(C)油气运移(D)底水[T/][D]C[D/]17.[T]AA005 5 1 3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占重量百分比最多的是( )。
(A) 硅(B) 钙(C) 氧(D) 氢[T/][D]C[D/]18.[T]AA005 5 1 3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km。
(A) 6 371 (B) 6 378 (C) 6 356 (D) 6 369[T/][D]A[D/]19.[T]AA005 5 1 5地壳的岩石中( )是呈层状分布的。
(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石灰岩[T/][D]B[D/]@20.[T]AA005 5 1 5由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作用。
(A)风化(B)成岩(C)沉积(D)压实 [T/][D]B[D/]21.[T]AA006 5 1 5扫油面积系数表示( )矛盾的大小。
(A) 层间(B) 层内(C) 行列(D) 平面[T/][D]D[D/]22.[T]AA006 5 1 3单层突出系数表示( )矛盾的大小。
(A) 层间(B) 层内(C) 平面(D) 行列[T/][D]A[D/]23.[T]AA006 5 1 3笼统注水对于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会加剧( )矛盾。
(A) 平面(B) 层间(C) 层内(D) 行列[T/][D]B[D/]@24.[T]AA006 5 1 3代表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封闭良好,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含油、气良好标志的水型是()水型。
(A)硫酸钠 (B)氯化镁 (C)氯化钙 (D)重碳酸钠[T/][D]C[D/]25.[T]AA007 5 1 4油层的岩石结构是指岩石碎屑的大小、形态、基质及碎屑与( )之间的关系。
(A) 天然气(B) 石油(C) 水(D) 胶结构[T/][D]D[D/]26.[T]AA007 5 1 4影响岩石润湿性的因素有岩石的矿物组成、石油及水的性质和( )。
(A) 岩石的化学性质(B) 岩石表面的粗糙度(C) 原油的分布(D) 天然气的性质[T/][D]B[D/]27.[T]AA007 5 1 3油气的砂岩层称为( )。
(A) 油气体(B) 砂岩体(C) 油砂体(D) 气砂体[T/][D]C[D/]@28.[T]AA007 5 1 5碳酸盐岩类储集层包括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鲕状灰岩和()。
(A)岩浆岩(B)石灰岩(C)变质岩(D)泥岩 [T/][D]B[D/]29.[T]AA008 5 1 3目前地层压力与( )压力的差值叫总压差。
(A) 地层(B) 饱和(C) 不饱和(D) 原始地层[T/][D]D[D/]30.[T]AA008 5 1 3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油气发生的移动叫( )。
(A) 油气运移(B) 油气转变(C) 油气变化(D) 油气移动[T/][D]A[D/]31.[T]AA008 5 1 5在油田开采过程中,每采出( )所伴随着采出的天然气量称为生产油气比。
(A) 1 t油(B) 1 m3油(C) 1 kg油(D) 1 cm3油[T/][D]A[D/]@32.[T]AA008 5 1 5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
(A)上覆岩层的压力(B)流体的弹性压力(C)水动力(D)溶解压力[T/][D]A[D/]33.[T]AA009 5 1 4流度是某相的相对渗透率与其( )的比值。
(A) 浓度(B) 粘度(C) 吸水量(D) 矿化度[T/][D]B[D/]34.[T]AA009 5 1 4聚合物的( )是指其在流动过程中发生形变的性质。
(A) 流动性(B) 变形(C) 流变性(D) 合成[T/][D]C[D/]35.[T]AA009 5 1 3水相流动度和( )相流动度的比值称为流度比。
(A) 气(B) 水(C) 油(D) 岩石[T/][D]C[D/]@36.[T]AA009 5 1 3有利的流度比是( )。
(A) 小于1 (B) 大于1 (C) 小于等于1 (D) 大于等于1[T/][D]C[D/]37.[T]AA010 5 1 3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采出的那部分油的储量称为( )。
(A) 可采储量(B) 剩余储量(C) 探明储量(D) 地质储量[T/][D]A[D/]38.[T]AA010 5 1 4采收率的计算公式为( )。
(A) 探明储量/地质储量(B) 可采储量/地质储量(C) 可采储量/探明储量(D) 地质储量/探明储量[T/][D]B[D/]39.[T]AA010 5 1 3油田开发完了的( )与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为最终采收率。
(A) 孔隙体积(B) 累积采油量(C) 含油饱合度(D) 采出量[T/] [D]B[D/]@40.[T]AA010 5 1 3驱动类型中( )水压驱动油藏,采收率是最高的,可能达到45%~60%。
(A)刚性 (B)弹性 (C)溶解性 (D)露头性[T/][D]A[D/]41.[T]AA011 5 1 5与含油岩石流动的液体体积相等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称为( )孔隙度。
(A) 有效(B) 绝对(C) 运动(D) 静止[T/][D]C[D/]42.[T]AA011 5 1 5孔隙的流动系数计算公式为( )。
(A) 运动孔隙度/绝对孔隙度(B) 绝对孔隙度/运动孔隙度(C) 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D) 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T/][D]A[D/]43.[T]AA011 5 1 3凡是影响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有效尺寸和取向因素的均会影响( )孔隙体积。
(A) 可及(B) 封闭(C) 完全(D) 不可及[T/] [D]D[D/]@44.[T]AA011 5 1 5岩石形成后,受外力等作用形成的孔隙称为()。
(A)原生孔隙(B)绝对孔隙(C)次生孔隙(D)有效孔隙[T/][D]C[D/]45.[T]AA012 5 1 3注入速度的单位是( )。
(A) V q/d (B) V p/d (C) V q/a (D) V a/a[T/][D]D[D/]46.[T]AA012 5 1 5能够反映一个油层的注采平衡是( )。
(A) 饱和压力(B) 压力平衡(C) 井底压力(D) 井口油压[T/][D]B[D/]47.[T]AA012 5 1 3采油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
(A) 年采油量/地质储量(B) 月采油量/地质储量(C) 日采油量/地质储量(D) 季采油量/地质储量[T/][D]A[D/]@48.[T]AA012 5 1 3注水强度是指油层的单位有效厚度的( )。
(A) 日注水量(B) 月注水量 (C) 季注水量(D) 年采油量 [T/][D]A[D/]49.[T]AA013 5 1 4渗透率变异系数是指描述油层( )向非均质的系数。
(A) 横(B) 斜(C) 纵(D) 交叉[T/][D]C[D/]50.[T]AA013 5 1 3对( )渗透油层,聚合物降低渗透率的主要机理是吸附。
(A) 高(B) 中(C) 高、中(D) 低[T/][D]C[D/]51.[T]AA013 5 1 5对于( )渗透油层,聚合物降低渗透率的主要机理是捕集。
(A) 高(B) 中(C) 高、中(D) 低[T/][D]D[D/]@52.[T]AA013 5 1 5相对渗透率是有效渗透率与()渗透率之比。
(A)绝对 (B)孔隙度 (C)密度 (D)总[T/][D]A[D/]53.[T]AB001 5 1 5从物理成份讲,原油的组成是由( )。
(A) 碳氢化合物和其它杂质(B) 石蜡及其他杂质(C) 胶质及其他(D) 沥青及其他杂质[T/][D]A[D/]54.[T]AB001 5 1 3对原油常温输送时,提高原油的流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