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真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真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______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

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______,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

春节“亚文化”的作用______,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______,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

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

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尬的存在。

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

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承受真实写照不容小觑拥趸B . 承担真实反应不容小觑景仰C . 承担真实反应不可估量景仰D . 承受真实写照不可估量拥趸(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 .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 .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 .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B . 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C . 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D . 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

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

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

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

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

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

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 . 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 .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 . 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 .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 .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

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 . 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 . 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 . 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

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二:(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材料三: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

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

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材料四: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

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

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 . 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