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
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跟艺术和文化相关的要求,使得博物馆本身就跟艺术品和文化展示等同。
在设计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和对场所与环境的营造时,设计者会充分考虑环境与参观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环境-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环境;行为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已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空间的环境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对精神质量追求的日益提高。
在特定的建筑中,营造独特的环境和精神气息,使环境与人们的行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是现代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1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所以,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提供了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在这个气氛中,人们能够放松生活中的压力,产生体悟和思索的情绪。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它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所以,除了其间所展示的物品外,建筑本身也需要创造出一种精妙、引人神往、独具文化魅力的空间环境。
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客观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营造出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
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普遍性,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现代博物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传统建筑,而显得更加赋予文化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思想性。
2传统博物馆的环境与行为互动分析
图1.串联式空间示意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领域。
传统的博物馆,受其所处时
代背景和社会效益的考虑,大都建设在城
市中心区,方便参观者的到达,也便于塑
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其室内的参观流线也
多以串联式(图1)为主。
如著名的美国纽约
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图2)。
这种交通流线
布置方式简洁、明确,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
引导性, 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基本不会迷
失方向, 参观流程可以作到不重复、不逆
行、不交叉,空间环境十分明确。
不过这
种形式的空间设计也因为
单调容易使人们产生疲劳感。
由于传统的博物馆多是建设在城市中,又受其自身的影响力,因此,博物馆的造型更多是将自身的形象设计得有地标性,以求在众多高楼林立的混凝土森林中求得其独特的地位。
如贝聿铭为卢浮宫博物馆新入口设计的“金字塔”的方案(图3)。
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
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
有了这座
“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
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
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
博传统博
物馆建筑自身的内外空间表现也是以高度统一和充
分满足功能需求为准则设计的。
人和建筑之间是有
一定心理距离。
仅满足展品和观众这层关系所形成
的影响力有限,且场所精神得不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现代的博物馆建筑也越来越注重对建筑自身和内部空间的营造。
参观者在独特的室外室内环境影响下,行为和心理都受到更强烈的冲击,大大加强了人与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综上所述,博物馆建筑的室外环境是其文化形象的延展,建筑是人们活动的背景舞台,观赏者的行为是围绕建筑从各角度欣赏之,建筑外的活动场地是人们停驻、交流、拍照等行为的场所。
建筑的室内环境是展示陈列品的布景,人们的行为中心是展品,鉴赏、拍照、记录、讲解与倾听等。
在个性强烈的室内空间中,人们的注意力会由展品转移至建筑,此时建筑的室内饰、造型、灯光、摆设等成为人们行为的触发因素,凝视、拍照、触碰、思考等行为是人们与建筑环境间的互动内容,从而构成人与环境的互动系统。
3苏州博物馆的环境行为分析
3.1苏州博物馆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
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
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
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图3 图2
图4串联式+联通式空间示意 图5 3.2苏州博物馆的空间形式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
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形式。
形成串联+通道式交通流线(图4),即各个展厅或其中若干个展厅直接贯穿连通,各展厅又通过一个贯穿始末的通道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
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
了多种流线形式。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 并以中部为中轴线。
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园、中央大堂及主庭园;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区、贵宾接待、图书馆及茶室等。
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 基本布局呈放射式,给游人增加了很多游览方式,同时井然有序。
3.3苏州博物馆的入口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新馆廊道的入口设计独具匠心:利用廊道大面积的采光屋
顶将光线投射进来, 使人们在从较为幽暗的展厅进入廊道时,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借鉴古典园林的景随人动、曲径通幽,
新馆在廊道(图5)沿主庭园一侧的墙上作足了文章: 菱形的
窗体、可进入庭园的玻璃门, 使廊道外的水榭、翠竹、宋画斋
均成为养眼的画图, 扫尽了廊道的寂寞, 也在悄无声息中向
游人通报着休闲、疏散的空间。
3.4苏州博物馆的内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对于一个初次进入新馆的游客,一进入大堂,即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先走东廊还是先走西廊。
大部分游客
选择前往西廊先参观博物馆的藏品,这也是一般游客对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的认识。
也可能由于西廊尽头的莲花池喧哗的水声加强了空间的吸引力,而东廊端头围绕紫竹院组织的茶室和现代艺术展厅则显得寂静无声。
空间的色彩加强了流线的序列性。
它提示空间章节的连续、过度和转折。
游客沿着暗示的路径参观藏品,同时完成空间体验。
新馆的空间体验特征与传统的苏州园林具有本质的差异,以博物馆的藏品为契机,游客在此完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3.5苏州博物馆的外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白色粉墙被做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博物馆的外形充分的挖掘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并传达出了现代感。
游客在室内外都能产生一种对文化的解读。
建筑馆本身就能作为一件作品展览给观众看。
结语
参观博物馆这类的建筑活动,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人们在这类建筑空间中的各类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不断对话,实现观赏、娱乐、交流、交谈等等满足精神需求的行为。
这其中,建筑所要营造的空间感觉、场所气氛尤其重要。
良好的环境会带给参观者优质
的心理感受,从而触发其良好的主观行为。
这种行为是受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并能反过来融为环境,实现更相宜的氛围。
环境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二者间的关系达到协调时,人们才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
贝聿铭大师以他精彩的作品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也给设计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研究环境与行为模式的关系,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做好手中的每一项设计。
[参考文献]
[1]欧阳露,黄越.浅析美秀美术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2010
[2]百度百科./
[3]杨海荣, 阎磊.论博物馆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设计,2009(10)
[4]江燕玲.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因地制宜景致多变,联合早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