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学课程评价机制
一、课程实施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的课程。
此课程的开设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的变化,这既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们在几年的探索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体验。
(一)实施形式的多样性。
这门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多种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等,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际生活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几实践能力。
(二)教学场地的不固定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超越书本、课堂、学校等局部环境,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形成灵活而不呆板、自然而不固定的开放的教学环境。
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资源的广泛性。
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作为教学资源的载体,涉及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历史、科学技术、伦理道德以及乡土人情、地方特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强化了学科课程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科技与社会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领域。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探索解决问题的可持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强调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并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素养的体验,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科学习惯,并不刻意追求学生能及时解决问题或得到某些结论。
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通过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力求使教师的教学有所遵循,并且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促进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
(二)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活动的能力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3.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5.反思与改进教学的能力
}
以上能力及素质是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必备要求,是达到新课程要求教师的必要重要条件。
允许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新课程精神,突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化发展的过程。
2.导向性原则。
制定的评价项目及要求,旨在引导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有所遵循,以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激励性原则。
评价的要素应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结构,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从“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的有效整合。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点及要求
1.教学目的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5%)
兼顾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5%)
&
2.教学过程活动准备(10%)
活动设计(10 %)
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10 %)
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及灵活度(20%)
学生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15 %)
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创新意识得到培养(15%)
3.教师素质组织指导调控能力(5%)
~
知识面广、专业结构合理(5%)
实行“等级”加激励性评价语:90分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74~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三、实施学生学习评价
(一)指导思想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综合实际活动指导纲要》为依据,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实践探索,体验成功的价值,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二)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形成学生之间评价的氛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区分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3.激励性原则。
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在参与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态势。
4.发展性原则。
调动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方式
采用“自我参照”标准,以学生参与单元主题活动为依据,以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为评价基础,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进行学月、期末的定性等级评价加激励性评语。
(四)评价项目
1. 活动准备:能按教师的要求作好课前准备。
如活动工具、材料、图片等。
视其情况,评出好、较好、一般三等;
2. 活动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
根据参加活动的情况,评出积极、较积极、一般三等;
3. 活动表现:积极主动动手实践,具有探索、研究问题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活动表现的程度,评出好、较好、一般三等;
4. 活动能力:积极主动与他人配合完成活动任务,充分交流各种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顺利地解决各种问题。
视其情况,评出强、较强、一般三等;
5. 创新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与众不同且有良好的效果。
视其情况,评出强、较强、一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