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雨点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说课评课稿《雨点儿》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崔丽霞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时目标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演示动画《雨》。

2.请学生看动画简单地说一说雨。

3.板书课题《雨点儿》。

(通过观看动画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雨的认识水平,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关于雨的信息。

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将“雨点儿”这个词读正确,化解儿化音的读音难点)(二)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2.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感知识文内容。

但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

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识字读文1.认读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数”、“清”,看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你要到哪里去?”(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

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辨析:“你呢?”这句话是不是小雨点儿在回答大雨点儿。

理解“回答”。

(5)读课文找出大雨点儿回答小雨点儿的句子,读一读。

3.认读“方”。

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字的句子,让学生明确“地方”这个词中,“方”字读轻声。

4.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事实已经证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优质高效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认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这种滚动式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

)(四)读文感悟1.教师边范读第五自然段,边演示雨过后草长花开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2.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像,模仿句子说说雨过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五自然段。

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雨声、儿与植物古长间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

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声,先让学生欣赏雨过后草长花开的景象,通过具体形象的景观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再让学生看动画说说雨点儿给草和花带来的变化,教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方法。

接着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说说雨点儿还给哪些植物带来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五)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读给好朋友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

本设计不从技巧了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六)指导书写“方”、“半”,进行书写练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低段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写字教学。

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雨点儿》教学游戏设计浙江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金晓芳★识字游戏游戏:接雨点儿。

目的:巩固生字的认记。

准备:剪一些小雨点儿形状的卡片,在卡片的背后写上本课要认的生字。

方法:老师导入:“下雨了,空中掉下好多小雨点儿,你们谁能接住它?只要把雨点儿背后的字读对了,就可以接住了!咱们比一比,看谁接得多。

”生齐:“滴答滴答,下雨啦!”学生自由接小雨点儿,上台摘下一张字卡,认读生字并说说自己准备怎么记住它。

★阅读游戏游戏一:分角色朗读。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文本的体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准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头饰;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方法:1.老师分配角色(“你喜欢小雨点儿还是大雨点儿,为什么?”),选定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

2.开始分角色表演。

一个大雨点儿找到一个小雨点儿进行对话,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其他同学一起作旁白。

3.全班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

游戏二:课中操目的:激发学生对小雨点儿的喜爱之情。

准备:歌曲《小雨沙沙》,儿歌《雨妈妈》。

方法1:结合动作演唱《小雨沙沙》。

本游戏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方式,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使用。

方法2:结合动作表演,诵读儿歌《雨妈妈》,“雨妈妈,雨妈妈,提着水壶跑来啦。

跑来了,要干啥?花儿渴了,我来给它送点儿茶”。

综合性游戏游戏:雨点儿飞来飞去。

目的:巩固生字的认记。

准备:板画云、花、草和写着拼音的雨点儿;雨点儿形状的卡片,正面是可爱的笑脸,反面写上生字。

方法:1.教师引导:“如果你是雨点儿,你最想落到哪里去呢?”请学生交流,然后把反面带有生字的雨点儿送给他。

2.老师引导:“老师手里的雨点儿都送完了,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没得到,怎么办呢?得到雨点儿的小朋友,你们愿意让手中的雨点儿回到黑板上,让全班小朋友都能与它们做朋友吗?”请得到雨点儿的小朋友上台,把卡片贴到对应的拼音下面。

感悟语言品读文本──人教版第一册《雨点儿》教学片段评析福建省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饶勇珍《雨点儿》一课,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采用了童话故事的形式,把“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道理渗透在课文里。

老师把握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课前让学生欣赏雨景,促使学生对雨点萌发兴趣,而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挖掘文本空白,指导想象,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片段一]出示句子:A、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B、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师: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数不清的”四个字。

(师相机给“数不清的”加下划线)师:你的发现很重要。

试读读并想想,如果没有“数不清”这个词,好吗?(生读句子)生:我觉得,少了“数不清”这个词,就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雨点儿了,所以不好。

生:如果没有“数不清”这个词,我有可能会认为是几滴雨点儿。

生:加了“数不清”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师:说得真好。

原来,“数不清”这个词还有这么大的本领。

那谁能试着用“数不清”这个词说一句话?生:天上有数不清的星星。

生:教室门口有数不清的树。

(实际上教室门口只有两棵树)师:你们看,这门口有数不清的树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我们教室门口的树,不能说是“数不清”呢?生:因为这些树分开来,可以数。

师:是这个原因吗?生:(齐答)是。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拿了“数不清”的书,对吗?生:不对,老师,手里只有一本书。

师:哪里有“数不清”的书?生:新华书店有数不清的书。

生:图书室有数不清的书。

师:对了,新华书店和图书室都有很多很多书,数都数不清,所以有……生:数不清的书。

(此时,原先说“教室门口有数不清的树”的学生似有恍然大悟之感,老师示意其回答)生:老师,我知道了。

门口的树太少了,不会数不清。

但是,树上的叶子却数不清。

[评析:此片段突出了:让灵动的生成熠熠生辉的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片段中,面对学生的曲解,教师能以宽容的心态,顺学而导,以手中的教科书为例,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品读词语的桥梁。

如果当时教师只是把“数不清”的含义直接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但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彻,进而灵活地运用它。

教师以灵活的教育机智,及时变奏教学流程,超越文本,链接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这样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宽度,充满灵活性。

][片段二](出示课件:雨点儿飘落,大地上花草枯黄,土地开裂。

)师:雨点儿落到半空中,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看到___________,雨点儿想:_____________。

)师:请用上这个句式,把雨点儿看到的和想到的说一说。

生:看到花儿低下了头,雨点儿想:花儿渴了,我要给它水喝。

生:看到小草枯了,雨点儿想:小草真可怜,我这就去救它。

生:看到大地裂了,雨点儿想:太干了,种子都不能发芽了,我要去帮帮它们。

……[评析:这个片段有两个可取之处:其一,适时插入课件,激发想象。

课件一播出,大地裂开了,小草干枯了,花儿凋谢了……即刻感染学生的情绪,瞬间,那种对雨的迫切需求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会把自己当成雨点儿,去寻找自己该去的地方。

其二,在这个片段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教师借助句式“看到___________,雨点儿想: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