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实录和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实录和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安庄镇张安小学马海廷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8-19页的例1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已经能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

通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例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先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再认识圆柱直观图及其底面、侧面和高,最后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发现圆柱、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具准备:学生收集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和教师准备的圆柱、圆锥模型。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引出课题。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在我们周围存在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物体,比如我们现在用的课桌它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师:我们的铅笔盒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师:前面,我们还认识了正方体。

现在看大屏幕,你认识这些物体吗?生1:花柱
生2:冰激凌
生3:蚊香盒
……
师:你能按照它们的形状分一分类吗?
生1:花柱、蚊香盒、火箭、卫星是一类
生2:房屋顶、冰激凌是一类
师: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一起说)圆柱、圆锥
师:(播放课件)花柱……称作圆柱,冰激凌……称作圆锥
二、教学圆柱与圆锥特征
(1)直观感受
师:看到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物体吗?能把它们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各组组长到其它小组看一看,分的对吗?
(教师巡视课堂,个别辅导)
(2)探究圆柱特征
师:圆柱有什么共同特征?下面,仔细观察,用手摸一摸。

(学生一边看一边摸)
师:在小组说一说圆柱的形状
(教师参与小组的学习)
师:谁能说一说
生1:我看到两个面是圆形
生2:一面是曲面
生3: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
师:如何判断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如何比较圆的大小?)生1:把上面与下面画下来比一比
(学生动手画再比较)
生2:把上面切下来再与下面比一比
生3:先量一量上面与下面的直径
(学生动手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形状,我们再来了解圆柱有关名称(学生阅读教材)
师:谁能说一说,指一指
生:一边指,一边说
师:下面看动画设计。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播放课件)
生1: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一样的,侧面是弯曲的
生2:底面是圆形
生3:两个底面是一样大小的圆形
生4:侧面是光滑的
师:大家看这个物体,它是不是圆柱?
生:(一起说)是
师:圆柱有高矮,称作圆柱的高。

(学生阅读教材)
师:看大屏幕,老师找到一条。

你找到了吗?
(学生动手找)
生1:这是一条(边说边指)
生2:这是一条(边说边指)
……
师:圆柱的高有几条?
生:无数条
师: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是圆柱
生1:日光灯管
生2:水管
生3:擀面杖
……
(3)探究圆锥特征
师:下面,我们认识圆锥。

由组长组织共同探究圆锥的特征(小组活动包括:认识模型,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到小组的学习)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圆锥有一个底面
生2:侧面是曲面
生3: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高
生4: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
生1:冰激凌
生2:路障标志
生3:跳棋
……
三、知识巩固
师: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效果。

做一做“练一练”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生:圆柱3个,圆锥两个
师:看到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长方形纸片。

卷一卷,能得到什么形状?有几种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
生1:得到圆柱
生2:有两种结果
师:大家仔细观察,长方形纸片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师慢慢卷------展开-----卷)
生:圆柱的侧面就是长方形纸片
师:用正方形纸片卷一卷?
生:只有一种结果-----圆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与圆锥。

通过观察和动手,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仔细,动手操作能力很高。

大家学习的好不好?
生:(齐)好
师:学习的开不开心?
生:(齐)开心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非常重要。

教材先通过实物体的认识区分圆柱与圆锥,然后具体研究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

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针对重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实物体和模型,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
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的重视。

使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首先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探究圆柱的特征时,学生活动不是十分积极,浪费了一定的时间,造成探究圆锥的特征时显得有点仓促。

其次,圆柱的高处理不太清晰。

主要是教师在课件设计时,圆柱的高设计的不够多。

只体现了上下底面圆心的距离,忽略了在侧面上找一条高。

再次,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太少。

课堂中缺少一些鼓励性评语。

虽然本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使我的教育之旅越走越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