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范文.doc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范文.doc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范文这个梦是这样的:清晨,当东半球第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卧室,窗帘徐徐拉开,露出窗外一望无际的海景,你听,海鸥在叫,浪花在笑。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医学博士毕业总结范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医学博士毕业总结1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我是第九人民医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袁勇翔,我的导师是严肃而又活泼的张志愿教授。

当我第一次听说要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的时候,我是非常开心的,但也很紧张,我问老师:“该说些什么呢?”老师说:“就谈谈你的青春和梦想吧。

”可能大家看到我的形象之后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你的青春不是早就随着你的秀发离你远去了么?但对着团员证发誓——我和在座的同学们就跟郭德纲和林志颖一样还是同龄人。

所以我还有青春,我也有梦。

这个梦是这样的:清晨,当东半球第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卧室,窗帘徐徐拉开,露出窗外一望无际的海景,你听,海鸥在叫,浪花在笑。

我轻轻下床,不想吵醒身边的娇妻。

换上笔挺的西装,对着镜子说,你又瘦了。

到地下车库,随便挑了一辆敞篷超跑,沿着海湾公路,一路向北,驶向第九人民医院的宝钢分院。

海水咸咸的味道,阳光暖暖的感觉,我不由得闭上了双眼……突然duang的一声,我醒来了。

抬头看见值班护士,一脸怒气地说:“睡得真死,我都敲好半天了,9床不舒服,赶紧去看看!”我连忙起身道:“不好意思啊,我立马就去。

”桌上电脑还亮着,屏幕上并排两个文档——毕业论文和个人简历。

关掉文档后满桌面都是图标。

这边是某某基金标书、一改、二改、最终版、最终版一改、最终版二改,回收站。

那边是photoshop绿色版、graphpad 试用版、spss 版等等。

合上电脑,整整身上的白大褂,我向9床走去......这就是我,一个外科小医生的日常生活。

学医的这十年里,无数个不断仰卧起坐的值班夜,无数个跑数据改论文做PPT的不眠夜,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问自己究竟为啥要学医呢?国家说要轮转,丈母娘说要买房,老婆说要买包,主任说这个课题好好搞一搞,十年青春换来的这一身白袍实在不易穿。

眼瞅着一个个儿时的玩伴都已经“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的时候,我仍旧是一个大龄、微胖、秃顶、没什么钱的住院医生。

但是交班以后走出医院,阳光暖暖的,我的心也是暖暖的,因为在紧急处理后,9床的病人笑着对我说:“医生,谢谢你。

”青春和梦想,忽然明白我被选作毕业生代表来发言的原因了,我最美好的青春以及乌黑的长发都留在了十年求学的路上,而正当我要迈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又适逢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我所面对的一切激动、不安抑或是迷茫、困惑,都是我们这些同龄人的共同经历,也会是未来医学生们需要适应的新常态。

十年青春换一身白袍,这其实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等式,无论等式的这边有多少艰苦、汗水、挫折、失败、质疑、攻讦,只要一句轻快地“医生,谢谢你”就能让天平倾斜,就能让自己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收获感动。

几年前,我们怀揣梦想走进交大医学院这神圣的殿堂,而今天,我们整理好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在座的各位或将主攻临床,或将投身科研,或将另辟出路,无论何去何从,都不要忘了医学院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不要忘了老师们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的白大褂的纯洁与高贵,不要忘了曾经收到过的病人真诚的那句“医生,谢谢你”!前方的路注定充满挑战,而在身后给予我们支持的,是母校热切的目光。

没有抛弃人的梦想,只有抛弃梦想的人,青春还有,梦想恰好,愿从这里出发,我们都不会忘记是为了什么前行!祝各位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2毕业答辩,恐怕是每一个硕士,博士都逃不掉的鬼门关。

本文一点点心得,供同道们参考。

答辩心得:1,制作并熟悉幻灯,准备讲稿。

熟悉,并可以对照幻灯熟练的讲出内容,尽量没有磕磕绊绊,同时确认幻灯中没有错别字,幻灯的每一个文字都可以让观众与评审在台下看清(推荐黑体或宋体加粗)。

2,根据论文和答辩幻灯,准备评审有可能提问的内容,如果评审或者学会发表中又或者其他老师教授事先问过问题,记得准备。

3,如果可能的话,提前到场熟悉幻灯,确认场地中的电脑可以毫无疑问的播放自己的幻灯片。

4,答辩过程中有没听清的问题(尤其针对留学生,语言不是十分过关的情况下),让评审再问一遍,或者加以解释,会有利于自己的回答。

5,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回答因为研究时间和环境的原因,我们没有做相关研究。

有机会会再将来补上相关研究。

6,答辩之前演练的时候,千万注意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

讲稿的时间,语速,语气都要在台下提前演练好。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诸君多多努力。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3医脉通:微信总说没时间,这回可算通上电话了,说话方便吗?陆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确实挺忙的,科研刚做完,这个月才转到临床,好多东西要学习。

我现在正在吃饭,一会儿医院有个讲座,我想去听……医脉通:当医生的哪有不忙的,没关系,你边吃边说吧。

上临床是自己要求还是导师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觉得哪个相对更轻松一些?陆凯:我们学校分的不是那么细,不是说临床型的就得上临床,科研型的就在实验室待着。

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临床。

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临床,刚开始压力都挺大的,后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可能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临床风险比较大。

医脉通:风险大,是不是也包括因为很久不接触临床导致“手生”易出错?陆凯:中国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都直接上临床,以前这种现象更严重。

国家现在好像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慢慢开始招收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

而且现在还有规培,我毕业以后还得经过两到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去不同的科室继续学习,拿到规培的合格证才能正式工作。

现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较晚,回去也会继续看书。

这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我感觉收获很大,面对的全都是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学,感觉挺好的。

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有点慌,但师兄师姐会及时过来帮忙处理,所以也还好。

医脉通:跟病人相处的怎么样?陆凯:还行吧。

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很配合。

偶尔碰到一两个难缠的,他们不信任你,你每说一句话,他都质问你,这种感觉就很不好了。

医脉通: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吧?陆凯:嗯。

因为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好自己。

医脉通:今天下午我们刚去阜外医院,见了跟你们一块比赛的王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

她跟你情况一样,也是科研型博三,马上要毕业。

现在每天在临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东西都要学习。

陆凯:但是她的情况可能比我要好,因为阜外医院毕竟是全国最好的心血管医院,病人对他们的认可度高,对医生的信任度就高,很容易配合,医患矛盾就少。

我们医院,虽说在重庆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跟阜外医院比,各方面还有待加强。

作为医生,我们在跟病人的沟通方面可能要下更多功夫,否则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你们在这个领域做的时间长,也比较熟悉这个环境,应该能理解我们吧?医脉通:你们也是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小休息室吗?陆凯:(笑)你说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现在还没资格值班,所以只在办公室坐着。

我不知道这一点上,是不是跟你采访过的其他几个医生所在医院情况不一样。

医脉通:(笑)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你的感触比我深,记得上一次你说你的课题都是在北京做的。

陆凯:嗯。

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待了两年,导师是胡大一教授。

和我们医院相比,北大人民医院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一些。

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上,北大人民医院很久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人的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

这些在国外并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比较新。

它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好,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

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经常跟着人民医院的一些老师出门诊,我发现北京地区的患者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认识非常到位。

他们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识,诸如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甚至于他们经常来就诊是为了抠一个细节上的问题。

而我们这边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预防高血压。

住院的时候,你反复跟他讲,很多东西他还是接受不了。

因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样。

北京的生活水平比这边高,很多的检查都做得很细,患者依从性相对高。

这边的很多人是从农村来的,每天为了生计东奔西跑。

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花很多钱去改善疾病之后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

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重庆是西部地区,很多东西相对没有那么新。

医脉通: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来北京的大医院找工作?陆凯:(笑)我还是比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点,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可能不太适合我。

医脉通:也是,其实你们学校的附院也很不错啊。

陆凯:在重庆来讲,确实不错哦,而且现在这边的三甲医院也都要博士,竞争还是比较激烈。

虽然跟北京的大医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发展不错,而且这里的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很高。

我在这里上了这么多年学,也有感情了。

医脉通:留重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属?(笑)陆凯:嗯,我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她本来也是心内科,后来去了营养科。

如果我俩都在心内,以后肯定特别忙,没办法顾家。

医脉通:(笑)算不算被迫转专业?陆凯:其实她对营养科还蛮感兴趣的。

我们选科,也不是非这个科不干。

我手比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选了内科。

内科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内科各个科都喜欢,当然最喜欢心内科,但是呼吸、内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欢。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就觉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当侦探一样,不断寻找线索、逻辑思考,诊断然后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医脉通:那你为什么要去读科研型呢?陆凯:前几年有一种风气,大家都觉得科研高大上。

结果走到一半,风头一转,临床型开始吃香了。

说实话,我们本科的时候对研究生什么样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风。

所以稀里糊涂读到现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临床是怎么回事,才会去思考到底哪样更适合自己。

医脉通:这几年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心里痒痒的时候?就是特别想从实验室出来,走到临床去。

陆凯: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这样。

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老是失败,结果一直出不来,心里压力会特别大。

看到身边临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里忙活,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上临床多好。

不过反过来,经常上临床的人也羡慕我们,他们天天跟人打交道,东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们在实验室弄点细胞、老鼠。

这大概就是围城,自己没得到,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

医脉通: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临床了,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很开心吧?陆凯:对,很充实,我现在每天都斗志满满。

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

这种感觉很爽,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病例,有点心慌而已。

但是还好,这边都是三级医生负责制,如果有不懂的,让上级医生看一下,然后按他的指示处理,解决了问题也能学到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