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刍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刍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刍议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上活《品德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形成至关重要。

一、实践与体验,拓展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标志性要求。

可见,实践和体验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与继承既有的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中优秀的东西,最终让学生达到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这一单元时,怎样让学生明确合作的意义,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对于现在的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来说,单纯地说教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六人七足”的游戏活动。

首先是玩这个游戏,让学生自由组合,摸
索六人能齐走而且速度快的方法。

然后分班举行选拔赛最后参加年级组的竞赛,并进行了颁奖,还进行了摄像和报道。

在这次实践与体验的活动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赛场上,合作能让大家赢得荣誉;同时也明确了在学习上,合作能让我们战胜困难;在集体生活中,合作能让我们更开心。

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

孩子们从观察、体验、探究中,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同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兴趣拓展到了生活当中。

由此笔者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反映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让生活激发起孩子们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二、以书为本,探究学习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教材对各学习主题的设计,都从学生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感受人手,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每单元都设有主题和活动内容,都有主题文、提示语、旁白、情境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为了养成学生看书学习,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采用让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提倡有目标阅读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性的问题和关键词句。

教材中所读的内容实质,正是阅读时应弄懂的重点。

理解记忆、并触动心灵就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

如教六年级下册第i单元《为和平服务的组织》这个主题时,首先让学生带着“你知道为世界和平服务的组织有哪些?”的问题看书学习,让学生找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这些关键词。

再通过细读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国际和平组织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不但掌握了书中知识,同时受到教育,在期末的测试中有位最调皮的男同学在写自己的梦想时,就写到要当一名维和部队的警察,为世界和平尽力,让世界远离战争。

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静心看书、读文。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次都可以提出阅读要求,鼓励和引导孩子阅读课文,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这样课堂里才会有静有动,学生也会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如归纳、记忆、摘要、解惑等。

课堂上让学生养成专心读书的好习惯,还解决了品德社会课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而广的矛盾,也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

三、巧用资源,扩大视野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之本或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要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引子”。

在教学中,让学生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是教师的高明之招。

如教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书报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有那些危害?沙漠是怎样形成?了解近50年我国及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并分析它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等。

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

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1)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2)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做数学题那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弊端,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它以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化静为动之特点整合于各科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具体的感觉、声感、色感等作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更加直观、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着力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

例如,教学《祖国我为你自豪》一课,笔者从电脑上搜集了香港、澳门回归和申奥成功的实况片段让学生分享,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看了这些实况后,自己的所感所想。

这样就使学生把亲眼目睹与内心体验融为了一体。

借助多媒体的特殊作用,把实际生活中难以真实体验的某些情景、活动鲜活化,让孩子们在多媒体的情景中,
较真切地感受生活,放眼世界,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理念,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拓展兴趣。

这样在兴趣这支指挥棒下,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四、用心评价,注重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要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

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本学科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重在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评价指标为:学习态度占10%,学习过程占50%,期末测试占40%。

由于加大了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

在学习过程评价中不但要有课堂学习评价,还要有实践、体验活动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等,在多样性的评价中才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成绩,在正面的肯定中不断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让学生写了一篇《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文章。

学生们人人动手,他们联系书中内容,课堂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实际写出了具体生动,感悟深刻的文章,这让笔者感受到注重学习过程,用心评价的无穷魅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潜心研究其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法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