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案例申报参考材料(青岛啤酒)

创新案例申报参考材料(青岛啤酒)

2017中国创新影响力企业申报资料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基于“4+1”模式的创新管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或“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合资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目前品牌价值116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青岛啤酒分别在香港、上海上市,成为首家在两地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

青岛啤酒一直坚守“好人酿好酒”的质量理念,公司43066名员工都视质量为生命,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优质啤酒。

青岛啤酒率先在行业内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全公司所有工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先后又建立并持续运行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此六大管理体系全部获得外部认证。

近几年,啤酒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岛啤酒守正出新,运用“基于‘三解码六保障’的质量叠加管理模式”,夯实基础质量,突出特色质量,不断满足和引领消费者需求。

作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商,青岛啤酒在销量和利润上,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青岛啤酒市场占有率19%,行业排名第二,一直保持着市场先进水平。

2015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达276.3亿元,收入规模继续保持国内啤酒行业领先行列。

青岛啤酒已远销94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和出口量最多的中国啤酒品牌。

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凭借质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诸多的荣誉: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青啤公司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获得金牌奖,成为第一个在世界扬名的中国酒类品牌;上世纪60年代初, 根据青岛啤酒操作实践编写的《青岛啤酒操作法》,在全国啤酒行业推广;1963年的首次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会上, 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唯一金奖; 2002年、2006年,青岛啤酒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12年依托青岛啤酒组建了酿酒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实验室”,担负起引领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成为提升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里程碑。

创新是百年青啤永葆青春的基因和法宝,作为一家百年企业,青岛啤酒以持续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勇于做新技术、新工艺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以消费者需求作为衡量创新的标准,不断强化,形成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四种创新模块加一个创新支撑平台的创新模式,激发了组织创新活力。

(一)技术创新模块技术创新是青岛啤酒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

青岛啤酒依托全国酿造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构建了完善的集成研发管理体系(见图1),形成卓越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开发了六大核心技术,源源不断地退出新产品,使青岛啤酒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图1 青岛啤酒集成研发管理体系1、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

青岛啤酒是中国啤酒行业率先开展研发的企业,早在1994年,创建了国内首家啤酒研究机构——青岛啤酒科研开发中心。

1996年,认定为中国啤酒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0年12月,经科技部批准建立“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见图4-11),成为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成为提升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里程碑事件。

2、遍布全球的产学研合作网络。

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技信息、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和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国际合作网络(见图2)。

目前已建成7个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了20多个研发项目。

图2 国际合作网络3、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利用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吸引人才,完善的培训机制培养人才,科学的薪酬机制激励人才,和谐的研发文化稳定人才,建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国酿酒大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泰山学者1人,青岛市拔尖人才2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1人。

公司还先后选派30余名研发人员赴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英国国际酿造研究院(BRi)等机构在职进修,每年有20余人次参加世界酿酒大会(WBC)等各类学术会议。

团队获得2015年度青岛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奖”。

4、充足的研发投入。

为了保证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青岛啤酒科技活动经费列入企业年度预算,占公司销售收入的3%,并保证全面落实到位。

1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占领技术制高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国际前沿,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取得了以啤酒行业唯一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系列研发成果。

发表SCI论文数量位居国内外同类研发机构前列;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的数量位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

潜心开发核心技术,保持行业领先。

形成了酵母测序及选育技术、风味图谱及调控技术、高效低耗酿造技术、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原料品种鉴定技术、蛋白质鉴定和酶调控技术等6项核心技术,外围技术近100项;6项核心技术全面领先于中国食品行业,部分内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见下表)。

六项核心技术创新点及技术平2持续开发新产品,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主流产品,突出青岛啤酒特色。

青岛啤酒基于“基础质量”和“特色质量”叠加的理念,吸收欧洲优秀的发酵技术和酿酒文化,不断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工艺和技术进行创新,在提升基础质量的同时,突出青岛啤酒的特色质量,使主流产品风格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并不断进行产品的系列化,丰富产品品类(见表4-3)。

洞察消费趋势,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啤酒企业除了注重啤酒产品的多元化外,要创造出更多超出消费者想象的新口味,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公司洞察和把握消费需求,率先研发出具有独特风味、适合消费者的新产品,用特色质量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近几年,围绕新口味、营养、健康已储备了百余款新产品,而上市产品则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开创了行业先河(见表4-4)。

新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见图4-8至图4-9),成为新常态下青岛啤酒在市场上的新增长点。

表4-4 近几年上市的个性化产品图4-8 近三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图4-9 近三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由于产品储备多,市场响应能力较强。

比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品尝IPA啤酒之后,青岛啤酒率先推出了早已储备的IPA产品,上市之后立即受到消费者欢迎。

(二)管理创新模块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青岛啤酒持续深入地为企业管理系统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开展管理创新。

在供应链的前端,青岛啤酒引入集中采购的方法,实施了采购管理上的创新,降低了采购成本,引领了行业采购的发展;在战略管理方面,青岛啤酒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方法,平衡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作指标和支持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助力青岛啤酒实现了持续稳定地发展;在供应链后端,青岛啤酒实施了物流管理的创新,提出了“像送鲜花一样配送啤酒”的理念,使得青岛啤酒的物流管理引领行业发展。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青岛啤酒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方面的创新。

1机制创新激活人力资源(1)业绩为王,创新以价值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青岛啤酒通过实施以薪酬激励为基础、职业发展激励为动力、情感激励为凝聚、文化激励为核心的全面激励体系(见图4-14),驱动企业质量提升。

图4-14 全面激励体系公司形成了经营管理者、专业职能、研发等不同序列薪酬模式。

针对工艺质量人员,既有品管部长、总酿酒师等行政职务,也有业务主管、首席研发师等专业职位,满足不同性格特质员工的职业成长需要;针对一线技能人员设立了技工、高级技能师等通道,获得首席技师资格可每月享受津贴、纳入高层次人才库,定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休假等。

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先给予质量管理特殊激励,如针对品酒师设立品评补贴、对国评委专项奖励;在奖金结构中专设质量奖,以激励质量改善;变革研发薪酬政策,建立科研项目分级评价机制,根据成果等级给予薪酬激励,鼓励多出成果。

青岛啤酒每年组织金银牌酿酒师、质量优胜杯评选等;对于获得高等级的科研成果,曾经拿出100万元重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研发人员。

(2)以人为本,创新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学历为资格、能力为标准、悟性有潜力、发展看业绩”,这是青岛啤酒的选才标准。

公司搭建了内部招聘平台,使用双条线人才盘点法辨识优秀质量人才。

除了考量专业化与业绩贡献,公司对质量人员还关注品评能力、创新能力等。

基层人才培养,中心人才共享,总部人才积聚。

基于人才储备的金★、银★计划,“金牌专家库(1382人)”和“金钥匙”(328人)帮扶分队,为青岛啤酒质量人才梯队奠定了基础。

完善培训开发、绩效评价、轮岗交流、激励约束等机制,围绕各级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青岛啤酒特色的人才培养经典项目(见图4-15)。

图4-15 人才培养项目青岛啤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让百年企业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先后荣获中国年度最佳雇主企业、中国最佳领导力培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等奖项,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案例被载入了“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

●青岛啤酒开发的《人才管理,组织成功的驱动力》获得轻工业优秀管理成果二等奖。

●所研发的“双条线、三维度”人才盘点法为集团化企业“矩阵式人才管理”提供了最佳实践案例。

●独创包装有效工时利用率。

通过研究产量与班次配置、非生产活动安排等,探索提高生产人员工作时间投入产出效率的方法与途径,为企业提高了效率,为员工赢得了休息时间。

这种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流程性行业还不多见。

2 知识管理化个人知识为组织智慧知识难以量化,通常是散落在个体之间,形成信息孤岛。

公司通过创新知识管理机制与平台,将这些“珠子”串成最美的项链,形成了青岛啤酒的知识宝库。

青岛啤酒以频道经营为知识管理的落地模式,以“关键程度”和“影响程度”来进行知识资产梳理和价值评估,确保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并在线上(知识门户)和线下(专业学校)进行最大范围的共享。

同时以不断深化“业务、知识、办公”一体化协同的知识管理门户来促进公司一体化运作;最后,以三大主题活动(QC和六西格玛活动、最佳实践交流、管理创新项目)为主线,以激励制度为支撑,推进公司的知识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了有独具特色的“三力合一”的知识管理推进方法和“共享、协同与创新”的知识管理文化。

如针对新产品开发上市流程,单独开发了新产品管理系统平台(见图4-16):对市场需求、项目计划、项目沟通、开发成果、项目总结、市场评价等一整套过程通过KM系统上进行E化实现,在确保新产品开发上市业务流程高效运转的同时,沉淀所有与新产品开发的相关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