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电路分析题1.3.1绝缘栅场效应管漏极特性曲线如图题1.3.1(a)~(d)所示。
(1)说明图(a)~(d)曲线对应何种类型的场效应管。
(2)根据图中曲线粗略地估计:开启电压V T、夹断电压V P和饱和漏极电流I DSS或I DO 的数值。
图题1.3.1解:图(a):增强型N沟道MOS管,V GS(th)≈3V,I DO≈3mA;图(b):增强型P沟道MOS管,V GS(th)≈-2V,I DO≈2mA;图(c):耗尽型型P沟道MOS管,V GS(off)≈2V,I DSS≈2mA;图(d):耗尽型型N沟道MOS管,V GS(off)≈-3V,I DSS≈3mA。
题1.3.2 场效应管漏极特性曲线同图题1.3.1(a)~(d)所示。
分别画出各种管子对应的转移特性曲线i D=f(v GS)。
解:在漏极特性上某一V DS下作一直线,该直线与每条输出特性的交点决定了V GS和I D的大小,逐点作出,连接成曲线,就是管子的转移特性了,分别如图1.3.2所示。
图1.3.2题1.3.3 图题1.3.3所示为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曲线。
试问:图题1.3.3(1)I DSS 、V P 值为多大? (2)根据给定曲线,估算当i D =1.5mA 和i D =3.9mA 时,g m 约为多少? (3) 根据g m 的定义:GS Dm dv di g ,计算v GS = -1V 和v GS = -3V 时相对应的g m 值。
解: (1) I DSS =5.5mA ,V GS(off)=-5V ;(2) I D =1.5mA 时,g m ≈0.88ms ,I D =3.9mA 时,g m ≈1.76ms ;(3) v GS =-1V 时,g m ≈0.88ms ,v GS =-3V 时,g m ≈1.76ms 。
题1.3.4 由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得场效应管T 1和T 2各具有图题1.3.4的(a )和(b )所示的输出 特性曲线,试判断它们的类型,并粗略地估计V P 或V T 值,以及v DS =5V 时的I DSS 或 I DO 值。
图题1.3.4解: 图(a):耗尽型PMOS 管,V GS(off)=3V ;当V DS =5V 时,I DSS =2mA ;图(b):增强型PMOS 管,V GS(th)=-4V ;当V DS =5V 时,I DO ≈1.8mA 。
题1.3.5 某MOS 场效应的漏极特性如图题1.3.5所示。
试画出v DS =9V 时的转移特性曲线,并定性分析跨导g m 与I D 的关系。
图题1.3.5解:在V DS=9V处作一垂直线,与各V GS下的输出特性曲线相交,各交点决定了V GS和I D,从而逐点描绘转移特性曲线,如图 1.3.5所示。
从转移特性曲线的某一点作切线,可得g m 的大小。
图1.3.5题1.3.6由MOS管组成的共源电路如图题1.3.6所示,其漏极特性曲线同图题1.3.5。
(1)试分析当v I=2V、4V、8V、10V、12V时,该MOS管分别处于什么工作区。
(2)若v I=8+6sinωt(V),试画出i D和v O(v DS)的波形。
图题1.3.6解:(1) v I =2V、4V时,MOS管工作在截止区;v I =6V、8V时,MOS管工作在恒流区(放大区);v I =10V、12V时,MOS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2) i D和v O(v DS)的波形如图1.3.6所示。
图1.3.6题1.3.7由N沟道增强型MOSFET构成的共源电路如图题1.3.7(a)所示,MOS管漏极特性曲线如图(b)所示,试求解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注意图中V GS=V DS)。
图题1.3.7解:解题思路为:由V GS=V DS作出场效应管的I-V特性,将V DS=V DD-I D R d=15-1.5I d负载线方程作在I-V特性上并交于一点,就可决定ID,VDS,V GS参数。
由图1.3.7可得:I DQ≈5.8mA,V DSQ≈6.3V,V GSQ≈6.3V。
图1.3.7题1.3.8在图题1.3.8所示的电路中,设N沟道JFET的I DSS=2mA,V P= -4V。
试求I D和V DS。
图题1.3.8解:由sD GS off GS GS DSS D e d D DD DS R I V V V I I R R I V V =-=+-=2)()1()( 求得:V V mA I GS D 105.0==题1.3.9 总结各种类型FET 的偏置条件:(1) 说明场效应管处于可变电阻区,恒流区(放大区)和截止区的主要特征(指v DS 、v GS和i D )。
(2) 为保证工作于放大区,v DS 和v GS 的极性应如何设置?[在题表1.3.9(a )和题表1.3.9(b )中打“√ ”]。
解:(1) 可变电阻区:场效应管的沟道尚未预夹断,V DS <V GS -V GS(th),I D 随V DS 增加而较快增加。
恒流区:场效应管的导电沟道被预夹断,V DS >V GS -V GS(th),V GS >V GS(th),I D 基本不随V DS 增加而增大。
截止区:场效应管的沟道被完全夹断,V GS <V GS(th),I D =0,V DS =V DD 。
(注:指增强型NMOS 管,其它类型只要注意电源极性,同样可以给出)(2)题1.3.10 图题1.3.10(a )所示为N 沟道场效应管在可变电阻区的输出特性。
当要求将其作为压控电阻时,可接成图(b )所示的电路形式。
若要求该电路得到1/3的分压比(V O /V I =1/3),应选择多大的V GG ?图题1.3.10解: 因31=I OV V ,所以V O =V DS =0.5V ,I D =(1.5V-0.5V)/6K ≈0.167mA ,由V DS 、I D 可从特性曲线上求得V GG ≈1.0V 。
题1.3.11 图题1.3.11所示电路中,已知FET 的I DSS =2mA ,V P = -2V 。
(1) 求I D =2mA 时R S 的取值范围;(2) 求R S =20k Ω时的I D 值。
图题1.3.11解: (1) 当考虑V DS =1V 时,R s =0~9.5k Ω(2) I D ≈1mA题1.3.12 在图题1.3.12(a )所示的放大电路中,设输入信号v S 的波形和幅值如图中所示,JET 的特性如图题1.3.12(b )所示,试用图解法分析:(1) 静态工作点:V GSQ 、I DQ 、V DSQ ;(2) 在同一个坐标下,画出v S 、i D 和v DS 的波形,并在波形图上标明它们的幅值。
(3) 若V GG 改为-0.5V ,其它条件不变,重画i D 、v DS 波形;(4) 为使V GG = -0.5V 时,i D 、v DS 波形不失真,重新选择R d 的数值和静态时的V DSQ 。
图题1.3.12解: (1) 图解分析如图1.3.12(a )所示。
由图可得:V GSQ =-1V 、V DSQ =10V 、I DQ =8mA 。
(2) v s 、i D 和v DS 的波形如图1.3.12(a )所示。
(3) 若V GG 改为-0.5V ,v s 、i D 和v DS 的波形如图1.3.12(b )所示。
显然i D 和v DS 的波形已经出现失真。
(4) 为使V GG = -0.5V 时,i D 、v DS 波形不失真,可减小R d 以改变负载线的斜率,可取V DSQ =10V ,如图1.3.12(b )中的Q ’所示。
所以Ω=-=k 83.0mA 12V10V 20d R图1.3.12(a )图1.3.12(b )题1.3.13 由P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组成的电路和它的漏极特性曲线示于图题1.3.13(a )、(b )中。
在V I = -10V ,R=10k Ω,R d =5k Ω,V GG 分别为0 V ,1V ,2V ,3V 时,求电路输出V O 值各为多大?图题1.3.13解: 当V I = 10V ,R=10k Ω,R d =5k Ω时,场效应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上。
当V GS =0V 、1V 、2V 、3V 时,R DS 分别为0.83k Ω、1k Ω、1.25k Ω、1.67k Ω。
而输出电压为I d DS dDS O V R R R R R V +++=所以当V GS =0V 、1V 、2V 、3V 时,相应的输出电压分别为3.68V 、3.75V 、3.84V 、4.0V 。
题1.3.14 试用三只电容量足够大的电容器C 1、C 2、C 3,将图题1.3.14所示放大电路分别组成CS 、CD 和CG 组态,并在图中标明各偏置电源和电解电容上的极性,以及信号的输入、输出端子。
(在电源前加正、负号,在电解电容正极性端加正号。
)图题1.3.14解:CS、CD、CG放大电路分别如图1.3.14所示。
图1.3.14题1.3.15设图题1.3.15所示电路中FET的I DSS =2mA,V P= - 4V,试计算标明在各电路中的电压或电流的大小。
图题1.3.15解:图(a):I D≈1mA;图(b):V D≈11.16V。
题1.3.16在图题1.3.16所示的FET基本放大电路中,设耗尽型FET的I DSS =2mA,V P= - 4V;增强型FET的V T=2V,I DO=2mA。
(1)计算各电路的静态工作点;(2)画出交流通路并说明各放大电路的组态。
图题1.3.16解:(1) 图(a):I DQ≈0.5mA,V GSQ=-2V,V DSQ≈3.8V;图(b):I DQ≈0.76mA,V GSQ≈-1.5V,V DSQ≈8.5V;图(c):I DQ≈0.25mA,V GSQ=2.8V,V DSQ≈13V。
(2) 交流通路如图1.3.16所示。
图(a)为共源极放大电路(CS);图(b)为共漏极放大电路(CD);图(c)为共源极放大电路(CS)。
图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