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 浪漫主义

文学 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影响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像德国浪漫抒情文学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还有卢梭的《忏悔录》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抒情派,而这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沈从文有着他自己鲜明的特点。

沈从文对湘西的风俗民情、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感受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对乡土的情思上,他注重的是那种天然淳朴,未沾染现代文明的那种自然人性,由此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引起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堕落,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立场上对现代文明做出批判的首推卢梭。

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文明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物语的无限急剧膨胀,人类精神中的自然性与诗性逐渐沦落、丧失,这些现象引发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忧虑,他是在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氛围中宣告个人情感至上,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面对十八世纪的这种情况,他的浪漫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批评力量出现,这种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卢梭作为浪漫主义,对自然,对自然的人性有着十分的热爱,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散文集《湘西》中这样描写“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杏红转成灰紫。

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如平摊一块白幕。

”“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

一个人若能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

”他的文字有着静静的气息,淡淡的诗意,他打心底的亲近自然,用敏感的知觉去体会自然,有用特有的文笔表现自然,他有着自己敬仰的“神”,而这与卢梭的“自然神”有着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推崇“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悟神的存在和本性。

”神对他们来说是本源性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质。

除了对自然的赞颂,沈从文还叙说着自然人性的美好。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美好的湘西土地上有着沈从文所热爱的湘西儿女。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晴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边城》里的翠翠就代表了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

“郎家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曾参预过天王菩萨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

族长儿子龙朱十七岁,是美男子中的美男子。

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

是人中的模型。

是权威。

是力。

是光。

”《龙朱》中的主角龙朱就是沈从文所认为的有着自然神性的男性典范。

不仅是主角,即使是在最底层的民众,如纤夫、水手、土匪、甚至是娼妓,沈从文也能从中看出一种自然带有的信义:“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谪与轻视。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这种沈从文所看到的信义,是一种未受鄙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濡染,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区域内保存下来的自然的淳朴的信义。

对自然和人的纯真的爱是自然人性的一方面,对生死态度则是其有一个方面。

小说《夜》中,“我”与四个士兵出差住宿
在一间山间孤屋里,孤屋的主人默默的听着客人的谈话还拿出栗子招待客人,等“我们”早上离开时才知道昨天屋主的妻子刚刚死去,而屋主居然一点不声张的陪了“我们”一晚,离开时,“我们”听到老人在屋后一下一下的掘地。

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就可以表现了湘西山民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淡定自若的心态。

而在小说《知识》一文中,在所谓的高深哲理与自然的人性对照中,沈从文明确的做出了抛弃前者的选择。

沈从文所崇尚的“自然人性“也是卢梭的核心内涵,卢梭的”自然的人“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活的。

沈从文与卢梭一样,认为”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才是值得肯定的,而沈从文尽管也看到了残酷的现状,但依旧固执地把自然状态与自然人性作为判断的最高尺度。

对异化的社会的质疑是卢梭的核心思想之一,自然形态的人是善良的,美好的,而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与文明制度却与自然的人相敌对,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的悲剧,沈从文有不少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这一命题。

但是在他的小说《虎雏》与《虎雏再遇记》却写了现代文明在与自然人性的冲突中败北。

故事内容大致是“我”想把一个十四岁如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用最文明的方法教育,“我”强迫那个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可是不出一个月,那孩子就打架生事然后不知所踪了,多年后“我”会老家,遇到了那个曾经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是特务连的高手,灵活而敏捷,有着炯炯的精神与野性。

这故事与卢梭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然成长、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展开的,他主张师法自然地健康成长。

而且沈从文曾与卢梭一样,以盆景为例,强烈的抨击了由人类偏见而生的禁律对自然物、自然人性的强制与扭曲,力主顺应自然,任自然物与自然人性在不受束缚的自由空间中发展。

前面也提到过,沈从文对现代性有着其特有的反思,他不但会颂赞美好的人性,他也会讽刺抨击异化的人性。

沈从文是从自然的农村走进繁华的城市,产生困惑并涌现出对立抗衡的情绪,两种观念,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或许就是因为人性的变化才让沈从文更加坚定的颂赞着自然的人性,不过,沈从文也会写些文章来表达他观察到的人性的堕落,《八骏图》就是一例,八位有着不同但都畸形的性心理变态的教授,从深层次上显示出了都市人在理性与情感,意识与下意识的矛盾冲突中的精神分裂与人格异化,这种以性的心理分析为导向的文字,应该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入手,从“力比多”的极度压抑从而以扭曲的方式发泄出来的原理,来理解这种悲剧的原因。

总而言之,沈从文作为五四时期被西方文化所影响的大潮中的一员,他受着西方各种思想,如卢梭的浪漫主义,弗洛伊德的性解析方法等等,并且与他所受的中国的文化例如庄子的思想所结合,形成了属于中国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2011021328 王潘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