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3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走近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1.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写出划线字的拼音,并将正确读音标注到课本相应位置。
天姥.山( mǔ)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渌.水( lù)脚著.( zhuó)殷.岩泉( yǐn )栗.深林( lì)澹.澹( dàn )霹雳..( pī lì)怳.惊起(huǎng)訇.然( hōng )悸.( jì)4.整体感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并用诗中原句回答前四小题。
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梦游”为分界点,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请用四字短语为每部分起个小标题:(梦游之由 <起> )→(梦游之景 <见> )→(梦游之吟 <叹>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翻译。
三、赏析诗歌1.诗歌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要概述。
明确:描绘了4幅。
(1)月夜,剡溪清幽之景(2)白昼,山中壮美之景(3)傍晚,洞外恐怖之景(4)夜晚,洞中仙人欢聚之景。
2.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3.“一夜飞渡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飞”、“送”等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主旨)明确:“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不用“走”,而用“飞”,想象大胆,语带夸张;以“送”写月,仿佛是月亮有情,陪伴诗人来到剡溪。
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用梦中仙境象征(修辞手法)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和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反衬(修辞手法)现实的丑恶,表明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从中领悟诗人所要传递的情感?明确: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哭晁卿衡》一、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从意象、手法、情感的角度鉴赏“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
(提示: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表达了诗人何感情?)明确:“明月不归沉碧海”写了“明月”、“碧海”,运用比喻的手法。
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
“白云愁色满苍梧”写了“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丁都护歌》一、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
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
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如何层层深入地表它的?明确:全诗的诗眼是:“苦”。
与富商对照、时令衬托、细节表现、心理描写、夸张渲染。
处处以形象的画面来具体展示纤夫之苦。
本诗在描写上全用白描首二句以商贾巨富的豪奢生活与纤夫在盛夏酷暑艰难拉船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修辞),突出纤夫的“苦”。
接下来的二句,通过纤夫喝的水“浊”、“半成土”的细节和唱的歌的凄切哀怨来写纤夫的内心的“苦”。
最后两句,通过行役的艰巨和无穷无尽的描写来把纤夫的“苦”推向了极致: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矣!2.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
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深化了诗歌主题。
《越女词五首(其三)》一、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
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
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
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2.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
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分类鉴赏小知识(一)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
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