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1.耳朵“辨”乐器。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辨”人。
同学们闭眼辨别是谁在背古诗。
播放录音:梁祝1 (二胡演奏)、梁祝2(小提琴演奏)、梁祝3(古筝演奏) 2.全班同学闭眼,让后面同学背古诗,大家辨别是谁在背诗。
3. 音色音(音品):声音的特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有关。
知识点(四)声波图
练习3: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1. 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
2. 观察响度不同声音的波形。
3.观察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反馈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
()
2.讨论、回答导入的问题。
1.如图1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2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A组:完成《课时作业》上本节。
B组: 1.链接生活 1)用水壶往水瓶里倒开水时,凭感觉就可以听出水瓶中水已满,为什么?
2)到商店买瓷器,妈妈会轻轻敲一敲,听一听声音,为什么?
2.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C组:物理在线
1.上网查找“曾侯乙编钟”。
2.上网查找了解乐器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声源的振动频率。
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定义:声音的大小。
影响因素: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
距离声源的远近。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有关让学生树立中考意识考意识,感觉中考并不遥远,中考并不困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大约有以下几点:
1.以听声为主线,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
2.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3.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