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一、空间序列的概念空间序列是指按一定的流线组织空间的起、承、开、合等转折变化。

建筑景观上应服从这一序列变化,突出变化中的协调美。

在规划设计中以“均好景观”为设计的主导思路,注重城市空间及环境相互关联,强调其空间的连续组织及关系,强调一种有机的秩序感。

二、环境空间的表现形式城市环境空间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如街道、广场、庭园等,而各种景观设施,以它们的形态、体量、位置,影响并塑造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视觉感受。

它们与人们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时,人们又会以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及远近高低的视角,在对周围物体的观照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及空间心理审美。

三、城市序列空间的创造序列空间的创造原则整体原则:序列空间的创造是城市空间属性要素,即点(景观点)、线(道路)、面(广场)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无论动态的交通空间还是静态的休闲场所,是和谐的流动还是跳跃的变化,都需从城市整体环境目标出发,对现状散乱的城市空间施以重整。

功能原则:公共活动是城市活力所在。

序列空间的组织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各种功能为前提的。

人与车以集散型(如集会)、巡回型(如游行)、滞留型(如购物休闲)三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城市空间中构成了运动的主体。

序列空间以不同的形态对不同人文背景、不同内容的人流、车流及其集散、巡回、滞留等方式给予合理的组织与布局,给予有计划的诱导与控制。

在对于城市交通、商业娱乐等功能的需求上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公共空间,为持续的发展留有余地。

景观原则:从城市景观的控制理论角度讲,城市景观分为活动景观和实质景观两个方面。

活动景观:城市公共空间中市民的各种活动(休闲、节庆、交通、商业以及观光等)构成了城市中的活动景观,这些活动具有的规律性和领域性是序列空间创造所要尊重的。

实质景观:包括城市自然景观和人工创造景观。

好的序列空间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不同特色的空间景观。

不仅如此,人们还能够有意识从平面、尺度、轮廓上设计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建立城市实质景观的形态框架。

四、序列空间的设计内容与手法城市序列空间构成的基本方法是以轴线为主要行为轨迹展开的,建立点、线、面之间的有机联系。

广场的环境设计(面):广场的地域性强,有一致性的围界面,有明确的界定领域,有活动、滞留所需的设施。

广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应是一种气氛的渲染,它的实现是要通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环境小品设计等多途径共同实现的。

轴线的街景组织(线):表现为线形的道路是反映城市空间形象的重要载体。

城市中的道路可以看作是一条视觉走廊,有着断续的街廓界面。

街廓界面不仅包括沿街建筑立面、绿化树木、广告招牌、街道设施,还有路面的铺地等,它们在起到景观作用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认同感和指认感,并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风景点的风格创造(点):在城市序列空间的连接处或转向处,往往是节点所在。

在节点上设置视觉焦点建筑物,或小型景观空间,能起到丰富序列空间景观的作用。

建筑物、铺地、雕塑小品的色彩及其形态肌理是构成这些景观点风格的视觉要素。

五、环境空间表现形式一、围合与通透建筑空间是由墙体、地面、顶面等围合而成的生活庇护所。

城市公共环境是建筑的外部空间,由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形成对自然空间的分割、围合与塑造。

这些空间被建筑学家称之为“没有屋顶的建筑”。

它们由地面、建筑物的立面组成,要在不是由六个面构成的空间中体会空间形象,需要观看者视觉经验的参与和联想思维的填补。

人们把空间隔开,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空间。

不论是外环境空间,还是内环境空间,内外空间有趣得体的延续,是最佳的环境空间设计。

围合与开敞,虚拟与实体,隔断与通透,衔接与分离,重复与单一,设计师们把这些特性加以变异、组合、演化,创造千变万化的环境空间以适应生存空间的需求,并注入了艺术要素。

空间是艺术美的最大、最广的载体,人们创造空间美,反过来,空间美也在改造人们,于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好,生存空间的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

不同建筑在城市中的分布与排列,占据实的空间;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则形成通透,这是虚的空间。

这些虚空间的处理反过来又来规范、影响建筑物的造型与视觉效果,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交往。

从一定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正是在这围合空间与通透空间中增添城市的活力。

围合的形成方式和构成元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建筑,其它的如围墙、绿篱、树丛、栏杆、柱子、水面等的高差都参与了对空间的围合。

空间的产生是否闭塞,是否通透,形态是否清晰,主要的衡量标准便是围合度。

只有实体围合度达到50%以上才算建立有效的围合,单面与低矮的通常被作为边界。

边界虽有对空间的划分暗示,但不具有强制性,只有依靠特定的社会约定才能进行规范。

围合的程度与实体的高度及人体的尺度有关:⏹30cm高度时,只能作为空间区域的划分没有封闭性,还可作为提供休息和落脚的设施⏹60cm的高度,与30cm差不多,只是封闭程度提高了些。

⏹达到1.2m的高度时,身体大部分被遮挡,才有助于建立安全感,在其下设置座椅,背后不受干扰,便有了依靠边界的感觉。

有时环境空间中常采用此高度的篱笆、壁画等作为独立区域的围合体,以遮挡不相称、混乱的环境。

随着高度的增加,空间的封闭感不断的增加。

⏹达到1.8m以上,水平视线完全被遮挡时,区域的划分便完全被确定下来。

不同的建筑布置对空间形成不同的限定方式,从而产生封闭感不同的效果:1、建筑的一面限定空间,限定性较弱,形成空间的一个边缘,在一个方向上对视线有屏障作用。

2、两个面限定空间,对人的视线和行为具有引导性,形成流动感的空间,而缺乏停留感。

3、两个面的L型转角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产生明显的领域感,是外部空间限定的常用手段。

4、U形的垂直界面形成三面围合的空间,靠近界面的后部范围是封闭的,属完全限定,而开端处具有外向性。

5、四维围合空间具有强烈的封闭感。

二、虚与实实,即实实在在一面墙、一个山坡。

虚,即视觉形态与其真实存在的不一致。

如城市公园的围墙,采用通透式围栏,围而不挡,让里面的景物以虚的形式展现在大街旁,增加城市的宽敞感和美感。

从视觉上讲,明暗关系也是虚实关系的延伸。

明是实,暗是虚,它可以是构成物的采光、亮度、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物体表面的装饰色彩,还可以使物体对材料反光形成的效果。

采光强、反光鲜明、色彩鲜艳的设施,因其色彩醒目而形成明的、实的效果;采光若、阴影多、反光差、色泽深沉的设施不醒目,因而具有隐退的感觉,形成暗的、虚的效果。

景观设立在怎样的明暗关系中,在设计前就需进行整体的构想,明确“光”的意识。

否则就会形成空间视觉的明暗失调、色彩对抗,或亮闪闪的一片,形成“光污染”。

通过空间的围护面创造空间的虚实关系:(1)虚中有实:以点、线、实体构成虚的面来形成空间层次,如马路边上的人行道树,广场中照明系统、雕塑小品等都能产生虚中有实的围护面,只有对空间的划分较弱。

(2)虚实相生:围护面有虚有实,不挡视线。

如建筑物的架空底层、牌坊等。

既能有效划分空间又能使视线相互渗透。

(3)实中有虚:围护面以实为主,局部采用门洞、景窗等,使景致相互借用,而这两个空间彼此较为独立。

(4)实边漏虚:围护面完全以实体构成,但其上下或左右漏出一些空隙,虽不能直接看到另一空间,但却暗示另一空间的存在,并诱导人们进入。

三、“图”与“底”图与底是一种在对比、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

自然中蓝天白云、红花绿叶都反映出了一种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在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图底各自的特征。

图的特征包括: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画面中较为突出。

底的特征包括:没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模糊的视觉印象,没有形体的轮廓。

图与底在设计中的运用,在图面中产生正图感有以下特点:1、色彩明度较高的有图的感觉;2、凹凸变化中凸的形象有正图感;3、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小的有图感;4、在空间中被包围的形状有图感;5、在静与动的两者中,动态的具有图感;6、在抽象的与具象的之间,具象的有图感;7、在几何图案中,图底可根据对比的关系而定,对比越大越容易区别图与底。

视觉心理学的一些规律,在环境系统中同样存在如广场是草地的背景,草地是广场的形象;草地是树木花草的背景,树木又是草地的形象;这种“图”与“底”的关系会互相转换。

若将某一要素置于空间中,立即会在该要素周围形成向心的倾向或图与地的关系,形成能够突出的在视觉印象中显示“图”的性质,其周边的环境则构成“地”的背景。

由于这种空间感只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它的大小强弱是由这要素的造型、位置、肌理、色彩、质量等共同决定,体量大、位置明显、造型独特、色彩夺目的景观便具有较强的“图”的倾向。

凸起、凹入、架起,利用地层高差的变化,强调与其它空间的区别;暗淡与明丽的色彩;不同质地的对比;产生空间的图与地,前进与后退的感觉,从而打破单调的空间形象,这是对环境美学的关注。

景观中的焦点效果也能促使空间形态产生“图”与“底”的感觉,如当空间中的形象突出,或体形高耸,或造型独特,或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时,尤其当它置于整个空间中心产生向心感时,便会令人感觉它是“图”,而环境中的其它物体都成为中心的陪衬,便令人感觉是“底”,虽然这是人们心理感受,但也说明景观中心焦点设计的重要性。

广场上的雕塑、街市夜景上的华灯、霓虹灯的标牌、一片草地中的几块石头,都会以环境中的图与底置换,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特定的空间印象。

四、层次与渗透空间层次有向深部运动的导向,一是运用景观中的组织使环境整体在空间大小、形状、色彩等差异中形成等级秩序,如中国群体空间中的多级多进的院落,在空间中分出近、中、远的层次,引导人们的视线进行向前、向远渗透,从而引导人们前进;二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建立起与环境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空间主次的划分。

利用实体的尺度和形式有效的划分空间,表现并暗示相关空间的重要性;三是以实体的特殊形式塑造环境的主角,尽管尺度相对小,也往往能从环境当中脱颖而出。

西方古典建筑,由于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一般都比较封闭,彼此之间界线分明,从视觉上讲也很少有连通的可能。

西方近现代建筑,由于技术、材料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由于以框架结构来取代砖石结构,从而为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凭借着这种条件西方近现代建筑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建筑空间组合的概念。

以对空间进行自由灵活的“分隔”的概念代替了传统的把若干个六面体空间连接成为整体的“组合”的概念,这样,各部分空间就自然地失去了自身的完整独立性,而必然和其它部分空间互相连通、贯穿、渗透,从而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变化。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赏景,往往可通过景窗、围廊、园门渗透进来的景观,吸引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直至游玩整个园林,这种随着运动不断变换的空间渗透,常常给人丰富而又含蓄的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