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度品质部管理评审报告

2010年度品质部管理评审报告

2010年上半年度板卡品质部管理评审报告一. 事业部体系文件的运作情况:1.上半年文件的完善和修订:在今年4月份开始,体系办组织并发起全公司推行ISO9001:2008版质量体系活动,本次活动中,板卡事业部积极参与并组织相关部门投入,将前期的程序文件(12份),作业规范(16份)在事业部内部进行讨论,补充并结合实际运作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使文件更符合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取得了明显效果,于6月初,已经全部打印会签并正式发布。

在过去2.工艺及检验标准文件不断完善:上半年度,发行检验标准8份,工程技术指导文件116份,对生产和产品检验起了及时的支持作用,让产线和品质部的生产和检验有据可依,同时对OEM产品,特别是“视纬通”产品设立专项跟进,不断完善体系文件的建设,文件的正规及时有效发放,相关技术文件资料的补充完善,截止到7月底,基本完善。

3.小结:在今年7月份的内部质量审核中,对体系文件发出修改意见的仅有《供应商管理流程》和《采购流程》,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和完善,从审核结果看,本事业部的文件制度基本完整,体系运作基本符合ISO9001:2000版体系要求,整个体系运行有效、适宜。

4.事业部内部质量审核:a. 不符合项统计:b. 不符合项分布:5.主要问题点从内部质量审核的结果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方面:a.对标准流程不熟悉,没有按照流程要求作业;b.质量记录的填写不规范,没有记录检验结果,没有做记录或者不规范记录问题;c.产品的状态标识不规范或无标识;d.设计输出或评审不规范,资料不准确问题;e.纠正预防措施没有及时验证关闭,填写原因分析和对策肤浅无效6.改善对策1)从今年6月份开始,公司体系办组织开展了所有管理人员都必须要求对流程文件,员工对操作指导必须熟练记忆,并组织进行考试,提升大家对文件的学习了了解;2)事业部各部门组织对文件的学习和抽查;3)通过品质部IPQC的巡查,对违反工艺文件要求的操作提出并及时纠正;4)通过品质周会和检讨会对违反公司体系流程的行为进行纠正,对影响生产和品质人员按照奖惩条例进行处理,维护体系的良性发展;5)通过客户第三方审核,结合公司内部质量审核,外审,发出纠正预防措施,维持体系的有效运行.二. 事业部/部门质量/环境/有害物质管理目标达成;上半年目标中仅SMT的炉后PPM没有达标,主要问题是虚焊、连焊、偏移、立碑、少件.其它分目标均达成。

二.有害物质管理体系总结2. 主要不合格项目:3. 主要问题点:a.铅超标集中在1月份和2月份,其中2月份为5单,国内购买物料共5单,当时立即进行处理并要求供应商提供改善对策并到厂家核实ROHS管控情况,后来几个月就没有了。

b.Cr超标和Br超标:该问题主要是我司测试仪器条件限制,检测出来的是总含量,无法分解到欧盟要求管控的物质,针对该问题,IQC向厂家发出“ROHS检测确认函,并要求厂家提供检测SGS报告。

4. 小结:通过半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在SMT和DIP段,包括客户均没有反馈投诉ROHS不符合的问题,相关不良能在IQC和现有处理方法截出,上半年没有发生ROHS不符合问题。

三. 客户投诉统计分析:顾客年度投诉统计汇总顾客投诉主要项目,改善措施有效性综合总结1. 板卡DVD客户投诉达成情况:2009年上半年客户投诉次数为61次,平均每月10.2次,达到公司目标15次,较2008年的19.3次大幅下降,在客户满意度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2009年度客户投诉推移图相关责任归属为:其中:工厂生产及品质问题为12批次,主要有如下几点问题:A、客户投诉板卡少件、连焊、虚焊、插座反向较多。

具体改善对策:1、对修补段员工进行技能现场培训,以虚、连焊类似不良品现场培训,并将不良品作为反面教材对QC进行培训。

2、对工艺进行更改,建议在插座焊点面各焊点之间增加白油,从工艺上解决此问题。

3、对SMT机器做好周保养工作,增加清洁吸嘴次数,专人定期校验飞达的精度;4、对人员通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才可以上岗。

5、固定套膜人员做到定岗定位。

B、客户投诉软件型号混淆、软件拷贝空白等不良现象。

具体改善对策:1、PMC在按排生产时,同一客户两种不同的软件尽可能不要按排在一条线生产;2、同一线体只按排一种机型生产,当有清线测试时,必须区分清楚,统一转到包装工位;3、生产线对不同软件的板标识清楚,并隔离开放置;4、IPQC不间断检查包装工位板的状态;5、FQC在抽检时要对生产线多种软件的情况进行特殊检查。

C、散热片松动。

具体改善对策:1.制作散热片风干点检表,规定加好散热片必须存放30分钟以后,包装员检查是否完全牢固后在进行包装,跟线IPQC进行监督。

2.将加散热片工位改在过波峰前,利用过波峰的温度加速风干散热油,从而达到固定散热片目的。

3.包装员包装前检查散热片有无松动和脱落。

4.FQC抽检重点检查散热片是否松动,脱落。

2. OEM 产品客户投诉达成情况:2009年上半年客户投诉次数为13次,平均每月2.2次,达到公司目标每月≤3次目标。

相关责任归属划分:其中:工厂生产及品质问题为5批次,主要有如下几点问题:a、未按照工艺要求生产,引脚长,插座反等问题,;b、散热片脱落、松动.c、电性不良d. 少件、连焊、虚焊等不良。

研发设计问题为4批次,主要有如下几点问题:a.技术文件错误,导致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客户要求:如:LVDS屏线转接板插座反面、按键板白色插座反、遥控板LED灯反向,安宇RC1389L-LCD 三合一卡座,USB插座插反面,客户不便安装b.软件问题:长虹RC8202CL-LCDTV 出仓掉碟,DVD画面于扰,不良80%;RC719DU-F2插拔耳机座3-5次无外音输出,不良50%.四.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有效性报告来料检验、制程控制、最终检验、客户验货年度总结(产品监视与测量分析报告)重大品质事故年度总结2.制程异常问题统计:在制程出现偏离质量目标或有一定代表性不良时,品质部会及时发出‘纠正预防措施表’,通过该手段的管控,制程直通率和产品返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良好的PDCA 循环,每个月发出的“纠正预防措施表”数量在逐月减少,取得了明显效果。

五. 重大品质事故年度总结上半年重大品质事故为0六. 本部门对公司管理体系的合理化建议及持续改进目标、方向1)重新检讨和策划ROHS管控体系:目前的现状:目前的ROHS运作和管控仅仅是防御型,存在居多的不可控性。

a. SMT车间:ROHS 生产线和非ROHS产线经常交替使用;钢网的使用也经常转用;b. 3F OEM车间:同一个车间,有铅产线和无铅产线并存,拉线频繁是有铅和无铅变动,使用的工装和烙铁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甚至出现有铅和无铅定单都在同一条拉上生产,频繁转拉。

c. 公司目前没有对ROHS物料和非ROHS物料建立管控体系,在没有严分开;物料标识和状态不明显;d . 原材料确认中,存在供应商物料SGS报告过期,部分供应商没有提供SGS报告或没有与公司签定ROHS符合协议,一直在供料的情况。

E:\视纬通工作\IQC\SER核对\副本副本LCD样在我司与其它客户合作时,其它客户都能深刻意识到欧盟ROHS的严格要求,公司都要和客户签定“品质协议”和“ROHS符合协议”,如果是因为我司加工生产导致ROHS超标,公司将对客户进行赔偿,包括产品本身的价值,定单延误,经济赔偿等,将是一个数目不菲的费用,有的公司就是因为该问题就出现倒闭。

但是我司内部由于ROHS管理相对薄弱,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是不容忽视的.建议公司考虑重新策划ROHS体系的重新评估和检讨,积极完善ROHS产品与NON-ROHS产品的制程误用问题,按照明显车间区域划分,避免人为失误导致重大品质事故;2)原材料的确认和评估体系:公司对进货原材料的确认和评估工作是比较欠缺的,甚至出现物料根本就没有经过确认,就已经大批量采购的问题,存在巨大风险。

目前存在以下问题:a. 材料规格书没有研发部/工程等技术部门进行评估和确认,没有按照受控文件发出;b. 封样不规范,没有确认人员签名,发布时间及有效期限等;c. 在采购引进一个新物料或新厂家时,SGS报告及ROHS符合协议收集不规范,很多供应商及时在批量采购时都没有提供这些资料。

d. 原材料使用的随意性:没有走送样—小批量—大批量流程,直接是送样OK就大批量采购,无法控制产品的风险。

在一般的公司,都是由研发部/工程等技术部门进行确认和评估,包括材料指标、样品确认、SGS报告及ROHS符合协议等,然后规范的发出,而在我司一直是QE进行评估和确认,品质部是一个执行和监督部门,不是设计和选材部门,在流程上有较大风险。

品质部可以参与,但不是一个主体部门。

3)建立供应商的评比和资格审核体系:目前公司的“供应商评估和品质评比”中,即使由于供应商的品质做的非常的糟糕,品质评分40分,该供应商还可以评为“A级或B级”。

E:\需完成问题\ 2008年管理评审计E:\需完成问题\ 2008年管理评审计该方案是极不合理的,应该建立一个品质否决制,如果供应商的品质都无法满足我司要求,即使是价格再优,也是空谈,在品质部没有话语权的时候,经常发出的质量异常报告,供应商迟回复和也不利于对供应商的管控和品质提升。

统计5—6月份发出纠正措施共22份:C:\Documents andSettings\丁招于\桌面a. 在有效时间内回复3份,达成13.6%;b. 总共回复10份,占45.5%。

4)技术文件不严谨或错误,导致产线批量问题频发:C:\Documents andSettings\丁招于\桌面1. 板卡配置表只有业务文员签名,没有任何技术部门参与审核。

每各月都有因为板卡配置表不符,导致产线停线或批量改板问题。

如刚刚最近发生的7月21日晚, OEM制造生产K拉生产SW8203R-F5-LZ 1029单,批量58080PCS,在制程中测试首件时发现无波形,不良比率100%。

经分析为BOM单(BOM-SW8203R-F5-LZ -784A0)出错,公共部分少贴CE6、CE7、0603贴片电容,而BOM 单未要求贴,当时SMT贴片打板已完成总数13890PS板卡。

2. 生产任务单或技术文件内容存在歧义,使用部门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批量事故;3. 由于BOM一直没有升级,部分BOM关联的工程ECN有的都两年了,导致生产时需要找太多的文件,严重浪费了生产及品质人员的效率;4. 物料代用单是“无限”数量的使用,方便了物控和研发部,但是使用部门,如:IQC检验,品质部及生产带来巨大的潜在隐患.5. 公司整体对品质部的力度偏薄a. 一线人员流程及品质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按规范/流程操作;b. 在产线生产出现异常时,品质部提出要求停线或停用要求时,在实施中有较大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