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 内附:答案,解析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 内附:答案,解析

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分析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AD在西周,BC在战国。

宗法制针对贵族而非平民。

战国时贵族严重没落,即B,C是思想文化现象,与普通人群称呼变化无直接关联。

【答案】B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引文两句话对立,桓谭认为要长廉耻就须抑并兼,即打压富商大贾重本抑末。

读懂文意,直接选C。

【答案】C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A是仁、礼、仁政,B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思想界辩论到求理的手段的高度,只有CD。

C强调外求于物,读书穷理;陆王心学却主张内求于心,无待于学。

【答案】D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革命对内,独立对外。

民族区域自治时代已无国家主权独立问题,A言之过重D 又过轻,B恰到好处。

【答案】B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反帝反封建是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与大革命精神基本一致,BC在1924-1927年,D在1927-1934年,但题目说在反帝反封建之上添上反资产阶级,违背国情,做法激进,后果严重,即为A。

历史上,BC正面,AD负面。

此题时序性强,考得很细。

【答案】A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 化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 构想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 动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引文阐述了中国与中间地带交好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战略,时间应在1956-1976年。

A 在1972-1976年,C 不合史实,D 在1949-1956年,正选反选均为B 。

【答案】B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解析】ABCD 中最“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是C 。

【答案】C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解析】教会资助艺术,应在中世纪,也是为了宣扬天主教神学。

新崛起的富有阶级,所资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却是“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些应为资产阶级和人文主义,即A 。

题目中的两种人两类画是相反的。

B 写实,C 光与色,D 很是立体。

【答案】A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A .君主专制B .君主立宪制C .共和制D .无产阶级专政【解析】判定“1789年革命”为法国大革命,1877年的号召是说要捍卫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共和政体。

【答案】C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对神学和人学均予打击,C无论多新也是神学,D是科学的典范,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奥秘的发现,故排除CD。

A认定人权与生俱来,为启蒙思想的基石。

一般地,启蒙运动只要人(智慧)否认神而且科学万能,而据生物进化论,人类乃猿猴所演进,这,当然是对神学上帝创世说的痛击,然而又何尝不是对启蒙运动的嘲弄?【答案】B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投机倒把”蒙蔽性虽大,但毕竟认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是正当的,这就是题目的真正意旨。

历史上,A是列宁、赫鲁晓夫或戈尔巴乔夫,B是斯大林,C是罗斯福,D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料想题目引文应为赫鲁晓夫之言。

【答案】A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A在1945·10,杜鲁门主义为1947·3,马歇尔计划是1948-1951年,D于1949·12,C是苏东国家1955·5,B是西欧诸国1967年,而引文应在马歇尔计划之后,且极具火药味,故选D。

【答案】D【选择题小结】有难度但不很大。

考生需要主干知识扎实和历史感觉准确尤其是通史时序性强烈,还要熟练运用排除法,最紧要的是心静心定,否则就易错判。

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6分)【解析】材料251字,白话,易读,概述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

以16世纪为界,把一段话分两层,13—18世纪为亚洲,19世纪为欧洲,这种变化自16世纪始。

第(1)问第一小问问亚洲(2分),第二小问却问16世纪欧洲开始改善的原因(4分)。

紧扣时间和地点,直接的答案有: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滋长,开辟新航路(必答,2分)和殖民扩张(贸易)(必答,1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开发美洲,资本原始积累;间接的答案有:政治上王权强化(加强王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正在形成),文化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解放思想,近代科技开始发展。

考生必须读懂材料,判定第一小问为亚洲,不能模棱两可或画蛇添足。

第二小问需要史实牢固,思考问题先正面、纵深,后侧面、横广,表述时序号化,要点尽量多。

本问较易,全省平均分为4.11,得6分及5分者占一半考生。

失分原因不再复述。

一旦得不到3分,就极有可能被淘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解析】第(2)问,18世纪中国还在清朝前期,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迅猛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确立,那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大事,而中国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剧变和历史转折。

站在1840年,顾后瞻前,欧洲促使中国巨变,才是命题者考查的基点。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答案来自材料,虽然比较间接比较隐蔽,可表述为:欧洲成为中心(上升、崛起),中国被边缘化(下降、衰落);或东方从属于西方。

而中国入超(逆差),欧洲出超(顺差)或中西易位均不得分。

即不但要写出变化,还要表明孰轻孰重孰主孰次才能得此2分。

第二小问“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必须把19世纪缩小范围,紧扣1840年这个时间点,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思考1840年前后巨变的中、欧两方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三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有:欧洲,政治上基本确立代议制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2分),经济上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分),对外殖民扩张(1分),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实行自由贸易)(1分);中国,政治上固守专制(2分),经济上自然经济仍是主体(实行重农抑商)(1分),对外闭关(1分),后来遭西方工业强国侵略(被迫开埠通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第二小问不容易,表现在:一、读懂材料,判定欧洲变为中心,中国被边缘化了。

这与第一小问甚至第(1)问有关,所以一旦判错就有可能连连犯错。

二、时间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将19世纪聚焦于1840年,这,需有较好的语文水平尤其是牢固的史学知识和准确的历史直觉。

三、设问中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一个局限,也是一种提示,难在要答中国和欧洲两方面,这需要文史知识,而且从设12分也证明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

四、要求答政治、经济,或许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形态,又因为在中西方直通前后,所以或许也要回答对外关系方面,这样一来,中国、欧洲两个地点,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四个角度,这是极广度的,同时兼有一定的深度,这些要求纠成一团,又要条理、全面、准确作答,欲得满分,谈何容易?!与第(1)问第一小问“亚洲”相比,第(2)问第一小问“欧洲上升中国下降”的判准率还要高,关键是表述是否也准确。

而第二小问除上述问题,主要的还有两种:一、历史概念理解有误,如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解为君主立宪制,自然经济即农耕经济,闭关即海禁。

二、作答表述有遗留,如“中国对外闭关西方对外开放”,其实应是开放到殖民扩张甚至侵略的程度;“中国仍为封建统治”,忽略了关键词“专制”;“西方制度先进中国制度落后”,却没有点明或道破先进的表现或落后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