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化疗比较

关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化疗比较

关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化疗比较
目的探讨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化疗的比较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对于实验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进行化疗;对于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后,再给予患者进行化疗。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各项观察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总有效率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但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却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手术前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相比于手术后进行化疗的患者的疗效显著要高,但同时,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也较高,因此,在推广运用手术前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要致力于找到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的方法,使得患者的康复更加高质量。

标签: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化疗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医学开始采用手术前的化疗治疗加手术方案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化疗的疗程一般为2~4个周期,而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化疗的周期一般为4~6个周期。

本文则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化放疗是否能够使得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从而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对此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且将于我院进行手术,其中男性68例,女性10例。

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48.24岁。

上述患者的入选标准有:经细胞学或者病理学检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经过系统的检测,确定其为ⅢA期肺癌;患者之前并未有过化疗放疗的经历;患者检查肺功能表明能够承受外科手术;患者并无其他严重的内脏病症;患者自愿接受化疗治疗。

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

其中,观察组这39例患者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测表明有9例鳞癌,18例腺癌,6例鳞腺癌,6例大细胞癌;对照组这39例患者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测表明有8例鳞癌,21例腺癌,5鳞腺癌,5大细胞癌。

对于实验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进行化疗;对于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后,再给予患者进行化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例数、病理组织学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P>0.05)。

1.2方法观察组在手术前,首先我们采用异环鳞酰胺+长春新碱+顺铂、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顺铂、长春瑞滨+ 顺铂或泰索帝+顺铂这三种联合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2~3个周期的化疗。

这39例患者中,化疗完成后进行手术,其中有2例运用一侧全肺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有16例运用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方式,有21例运用袖式切除+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方式。

手术结束的3~4w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化疗,我上述联合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化疗,一共进
行4~6个周期,每隔4w重复进行1次。

对照组的患者确诊后,便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中有1例运用一侧全肺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有16例运用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方式,有22例运用袖式切除+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方式。

手术结束的3~4w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化疗,我们采用上述相同的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化疗,并且每隔4w进行重复1次,一共进行4~6个周期。

1.3疗效判定本次实验的疗效判定完全依据国际抗癌联盟的实体瘤通用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将患者的疗效分为病情进展,病情稳定,临床部分缓解,临床完全缓解四种表现。

患者的总有效率=临床完全缓解率+临床部分缓解率。

同时根据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d引流量及术后肺感染、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肺不张发生率等作为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这39例患者中,6例病情进展,10例病情稳定,21例临床部分缓解,2例临床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58.9%。

而对照组这39例患者中,9例病情进展,18例病情稳定,12例临床部分缓解,0例临床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30.7%。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对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显示:观察组的手术中的平均失血量为432.89mL,手术时间为3.25h,其中手术后,有8例心律失常,3例呼吸衰竭,2例肺感染,2例肺不张。

对照组的手术中的平均失血量为231.76mL,手术时间为2.64h,其中手术后,有4例心律失常,2例呼吸衰竭,1例肺感染,1例肺不张。

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将肺癌按病理组织检测可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非小细胞未分化癌。

手术前化疗又叫诱导化疗,是在外科手术进行前,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化疗一种方式,也就是将全身治疗(化疗)提前到局部治疗(外科手术)之前进行[2]。

手术前的化疗以2~3个周期为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手术前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可以使得患者的原发肿瘤缩小、手术切除率提高、临床分期降低、生存率增加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前化疗逐渐广泛运用于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与此同时,手术前的治疗对患者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根据本文所述的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患者手术中的失血量高于对照组,可能因为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化疗后,使得患者肺门周围组织纤维化,游离过程出现渗血,同时血管脆性增加,进而导致医生在术中稍有不慎就会使得血管损破,导致患者出血[3],这里就需要要求医生的经验技术过硬,才能有效的减少手术中的失血量。

其次,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手术前经过化疗,进而使得肿瘤周围组织纤维化从而造成解剖界限模糊使得医生难以辨认界限,切除困难,进而增加手术时间,对此,医护人员要在手术中密切监
控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

手术后观察组中,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不良并发症,对此,我们可以对患者服用心律平、洋地黃、美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

而两组患者在呼吸衰竭、肺感染、肺不张并发症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表明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化疗,只要在手术中,能够尽量避免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脏护理,其安全性还是十分有保障的[4]。

综上所述,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化疗可以有效的提高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总有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在手术前进行化疗,使得患者的肿瘤周围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风险和术后的不良并发症,对此,我们主要注意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细致、彻底止血并且术后对患者的不良症状进行及时和积极的处理,从而增加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化疗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峰,高峰,王涛等.术前单疗程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4):484-486.
[2]姬统理,王小平,闵婕,李刚.Ⅲ_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化疗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05:475-476.
[3]周明,王远东,邵中夫,李洪胜,韩国栋.新辅助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4,09:1053-1054.
[4]周俊,夏洪.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2:118-119+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