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教学计划

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0904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核单位:(章)审批单位:(章)目录一.指导思想 (1)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三.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2)四.教学工作建议 (7)五.实验实习设备与场地 (8)六.附表………………………………………………………………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方案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一)专业名称: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二)修业年限:三年(三)招生对象:初中毕业及同等学力者(四)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仓储服务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基础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五)人才培养体现的特点: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2.具备必学的文化基础知识;3.掌握物流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4.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执行库存管理计根据物流服务需求选择运输方式等等;5.熟悉贸易术语及规范;6.能够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业务工作;7.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

(六)专业基本能力:1.核心技能:具有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执行库存管理计划、根据物流服务需求选择运输方式等的基本能力。

2.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中级证书和物流管理员初级证书;(七)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仓储服务企业,从事物流基础操作工作。

如:1.从事物流业务处理中的制单、审单等工作的表单作业人员;2.从事物流业务处理的客户服务人员;3.从事商品流通加工的操作人员;4.从事进货、理货、发货等工作的操作人员;5.现在物流企业中进行运输调度的工作人员。

三、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一)公共基础课项目1、必修课程(1)德育:(138学时8学分)①职业生涯规划(34学时2学分)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在教学中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条件、目标、管理与调整以及就业、创业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②职业道德与法律(34学时2学分)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知、信、行相统一,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③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2学分)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④哲学与人生(34学时2学分)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语文(153+36=189学时 12学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3)数学(119+36=155学时10学分)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修的教学内容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限定选修的教学内容包括:表格数据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线性规划初步。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打下基础。

(4)英语(119+54=173学时 11学分)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会话和职业场景中的简单指令;能就日常生活及相关职业话题进行简单交谈;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根据范例仿写应用文;能在交流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达意。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习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共102+36=138学时8学分)在日常的使用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强化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必修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

充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巧、熟练使用相关专业的软件,真正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注重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6)体育与健康(共138学时8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理论为基础,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田径:跑、跳跃、投掷;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双杠;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辅以季节性及休闲体育等教学内容,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方法,全面锻炼身体,提高体能与适应能力。

(二)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1.专业基础项目(1)必修课(2)选修课(三门课程中必选两门课程)(3)任选课(两门课程中必选一门课程)2. 技能训练项目(1)必修项目(2)选修项目(三门必选)(3)任选项目(两门课程中必选一门)3.基本素质训练项目(二课堂教学)(1) 人文方面:公共礼仪、环境保护( 32 学时)(2) 艺术方面:书法美术、音乐欣赏( 32学时)(3) 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 32学时)(4) 就业方面:职业生涯、创业教育( 32学时)4.职业认证训练项目5.顶岗实习项目:四、教学工作建议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专业教学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2.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议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3.以技能为中心,加深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分制或弹性学习制度,实行灵活、开放教学制度。

5.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

6.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

7.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五、实验实习设备与场地六、附表附表1: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说明:1、专业核心教学的专业基础项目中:选修课程一项选2门课(共68学时,4学分),任选课选1门课(共36学时,2学分);技能训练项目中选修课选3种课程(共170学时,8学分),任选课选1门课(共34学时,2学分)。

2、基本素质训练项目为任选课,在规定的学期任选1门课程,不纳入总学时。

3、职业认证训练项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认证项目至少2种(至少6学分),进行资格认证。

培训课程不纳入总学时。

4、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随国防教育(2周)同期进行,毕业设计(4周)安排在第六学期。

5、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依照专业的不同,安排相应的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安排,并与毕业设计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6、总学时为3192学时,总学分为189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931学时57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001学时58学分)、综合实习(1260学时68学分)。

职业认证6学分计入总学分,基本素质训练选修课程128学时不计总学时计入总学分共8学分,安排在第二课堂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