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和破产分析
其他存款和短期借款
n.a.
-0.4
12165(3.1%)
291322
(1.9%)
4676
(0.2%)
n.a.
n.a.
(三)东亚银行挤兑事件
东亚银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现为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于2005年12月31日的综合资产总额达港币2388亿元(307.9亿美元)。东亚银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东亚银行07年中报显示其税后盈利仅为9.3亿港元,同比大幅下跌51.3%,与去年底相比,跌幅更高达59.1%。股东应占利润则仅有8.94亿港元,同比减幅也高达52.4%。因此当短信谣言产生时,其传播和影响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最终民众的恐慌心理导致挤兑事件的发生。
三、案例对比
从表象上看,案例中的银行皆出现了挤兑现象,但其深层原因各不相同,做表如下。
表1:案例银行挤兑事件对比
银行名称
北岩银行
印地麦克银行
东亚银行
釜山储蓄银行
表面现象
挤兑现象
挤兑现象
挤兑现象
挤兑现象
深层原因
银行流动性不足被媒体曝光
有参议员要求美国当局采取强制措施
受到谣言中伤
受到其他银行停业影响和民众对政府不信任
(四)釜山储蓄银行挤兑事件
釜山储蓄银行是韩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储蓄银行,拥有3.74 万亿韩元(34 亿美元)资产。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的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并且不断加息。由于储蓄银行本身规模小于普通银行,因而实行高息揽存政策,这样高成本吸收的资金必然要投资高收益的行业中,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必然增大,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成为储蓄银行投资的宠儿。随着2008年韩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加之韩国央行为抑制通货膨涨,多次加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陡升。在这种情况下,储蓄银行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无法回笼,自然无法满足客户的现金需求,储蓄银行危机爆发。2011年1月14日三和储蓄银行被停业整顿,韩国民众的恐慌情绪蔓延,挤兑潮初现。2月17日韩国最大的储蓄银行釜山储蓄银行被韩国金融委员会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同时委员会宣布不会再关闭储蓄银行,但是19日委员会又关闭了4家储蓄银行。这一出尔反尔的行为更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挤兑进入高潮阶段。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银行挤兑事件的反思及预防
作者:张健楠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年级:2009级
学号:2051409212
指导教师:隋聪
答辩日期:
成绩:
摘 要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世界各国银行皆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不断爆发的银行挤兑事件提醒着我们应对银行挤兑危机的重要性。英国北岩银行、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的过度扩张,韩国釜山储蓄银行的集中投资,东亚银行的谣言危机,不断的表明挤兑危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通过案例结合我国部分银行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造成挤兑事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93978.7
15476868
2765881
376833.1
344820
负债和权益
存款和短期融资
29004
(28.7%)
17981
(55.3%)
335411
(85%)
13850289
(89.5%)
2518079
(91%)
350990
(93%)
306188
(88.8%)
客户存款总额
26868
(26.6%)
剩余盈利资产
n.a.
n.a.
1726
(0.5%)
n.a.
272
2.1
n.a.
总盈利资产
99596(98.6%)
27520
(84.6%)
366142
(93%)
15073479
(97%)
2730291
(98.7%)
295471
(78.4%)
286366
(83%)
固定资产
197
(0.2%)
161
(0.5%)
65203
(18.9%)
衍生品
548(0.5%)
n.a.
1552(0.4%)
17460
(0.1%)
4683
(0.2%)
n.a.
n.a.
其他证券
6630(6.56%)
711
(2.2%)
37724
(10%)
3932550
(25.4%)
253388
(9.1%)
65217
(17.3)
82342
(23.9%)
5130
(1.3%)
119028
(0.77%)
10116
(0.4%)
2198
(0.6%)
2711
(0.8%)
非收入资产
1217.8
(1.2%)
4833
(14.9%)
22707
(5.8%)
284361
(1.8)
25474
(0.9%)
79164
(21%)
55743
(16.2%)
总资产
101010.6
32514.5
7667(23.6%)
147843(37.5%)
7479460(48.3%)
1319512(47.7%)
135578(36%)
147544(42.9%)
向银行贷款及垫款
5621(5.57%)
553
(1.7%)
106840(27.1)
3529450
(22.8%)
1061169
(38.4%)
70359
(18.7%)
根本原因
借入资金与贷出资金期限和风险不匹配
过度扩张降低风险抗性
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过度扩张和忽视安全性
是否侧重与房地产
是
是
否
是
从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银行业遭遇寒冬,特别是侧
重于房地产行业的银行损失尤为惨重。这些银行表现出在房产市场良好时极度扩张,但当经济形势变差、房地产行业萧条时,资金运转出现困难,无法用自身的资本金渡过难关。
Keywords:NorthernRock;IndyMac;bank run;information disclosure
银行挤兑事件的反思及预防
一、引言
自2007年起的金融危机至今仍笼罩着全球,而欧债危机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在此背景下,全球银行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数以百计的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倒闭,其中不乏如印地麦克银行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大银行,并且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各国皆不能独善其身。英国的北岩银行成为英国首个受此冲击发生挤兑的银行。2008年9月受雷曼兄弟倒闭的影响,东亚银行受到谣言中伤,爆发挤兑事件。韩国储蓄银行业则因为过度投资房地产行业,造成当房产泡沫破裂时银行流动性不足。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欧洲五国的困境,越南的挤兑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应对挤兑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挤兑事件案例简述
(一)北岩银行挤兑事件
北岩银行成立于1965年,于1997年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在银行界北岩银行一直以快速增长著称,2007年上半年北岩银行已经成为英国第5大抵押借贷机构,与大多数银行依靠储户存款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不同,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向其他银行借款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抵押贷款证券筹款,2007年9月13日,北岩银行爆发挤兑危机,成为英国自1866年以来首次大规模银行挤兑事件。北岩银行长久以来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其流动性需求,短期流动性来源较大部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的借款,随着“次级债风波”在欧美引发“信贷紧缩”,北岩银行在批发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种融资困难为挤兑事件的埋下了祸根。当北岩银行的困境得到媒体披露时,爆发了发生挤兑事件。
mil USD
mil HKD
mil CNY
mil CNY
mil CNY
mil CNY
资产
贷款
86796(85.9%)
19853(61.1%)
218299(55%)
7594019(49%)
1410779(51%)
159893(42.4%)
138822(40%)
总贷款
86922(86%)
20191(62.1%)
关键词:北岩银行 印地麦克银行 挤兑 信息披露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re suffering from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Bank runs that broke out constantly remind us to deal with the importance of a bank run crisis. Britain's northern rock,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indymac bank in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busan focused investment savings bank, the bank of east Asia, rumors of crisis showed that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a run on the cris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ase combined with some Bank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ind out the cause of a run 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