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务员行测:二难推理知识入门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
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做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
它常常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难推理,据说源于古希腊“半费之讼”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诺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此君一直不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
普氏不耐烦就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氏提出以下二难推理: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胜诉,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余下一半学费; 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位学生这场官司输或赢,他也应付清欠我的一半学费。
没想到作为被告的普氏的学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马上提出一个反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按照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协议,我也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场官司输或赢,我都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其实,国家公务员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我们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二难推理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主要有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两种形式:例如,如果上帝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全能的。
上帝或者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上帝都不是全能的。
又如,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你家已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也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所以,人命是你谋害的。
小练习:判断下列逻辑推理是否合理,并写出理由:①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我调查了,当然有发言权。
②要么生周瑜,要么生诸葛亮。
生了诸葛亮,所以不生周瑜。
③若闯红灯了,就要受到交通惩罚。
老王受到了交通惩罚,所以老王闯红灯了。
④根据下列三个命题,写出其连锁推理过程,并写出其结论。
a.如果猫多的话,那么田鼠就会少。
b.只有土蜂多,田鼠才会少。
c.一旦土蜂多的话,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如果小李喜欢表演,则他报考戏剧学院,如果他不喜欢表演,则他可能成为戏剧理论家,如果他不报考戏剧学院,则他不能成为戏剧理论家。
则小李的选择是什么?【答案】①不合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无效; ②合理,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有效;③不合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无效; ④猫多→田鼠少→土蜂多→红三叶草多;结论:如果猫多,那么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报考戏剧学院;此推理包含了连锁推理和二难推理,可整理如下:喜欢表演→报考戏剧学院; 不喜欢表演→成为戏剧理论家→报考戏剧学院。
2012年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论证方式有效性讲解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
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
本文专家就对常出现的论证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讲解。
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
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
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可能性推理题中,其主要表现有:(1)违反推理规则要使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保证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点,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
凡违反推理规则而进行的论证,必然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这类错误通常出现在评价型题目中,结合必然性推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推理形式,从而发现其中的错误。
(2)无关推论凡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削弱型、加强型和结论型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
(3)以偏概全以有限定条件的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一限定条件的结论,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这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这类错误多在削弱型题目中出现。
(4)论据不充分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充分”。
(5)以人为据在论证过程中,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论题有关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人格等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这就是“以人为据”。
具体表现为“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等。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结论型、削弱型、加强型等题目中。
①诉诸权威“诉诸权威”是指在论证中以权威作为论据的根基,而不是以逻辑或事实来支持论点。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例题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
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A.以上调查分析是由专门研究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科研机构进行的B.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青年时期可以延续到45岁,因此运动水平和耐力应该能够保持C.以上调查中的退役职业球员都是长期担任足球教练的人D.年龄在一定限度内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运动水平和耐力的下降解析:即使不看题干,就单纯看A项,就可以判断这是个错误的选项,通过调查分析机构的权威性来加强论证,是犯了典型的“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
这种选项在很多加强型题目中经常见到,一般来说都是不正确的。
B项则说明不仅在实验上而且从科学理论上也可以证实题干的结论,这样就加强了题干的论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归纳法;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容易误选,事实上,“不必然导致”不等于“必然不导致”,只等于“可能不导致”,支持的强度不如B项;C项是无关选项。
因此,答案选B。
②诉诸无知“诉诸无知”是一种以无知为论据而引起的谬误,即辩称一个命题为真,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没有被证明为真。
即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依据,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作者用“没有人能证明鬼是不存在的”来证明“鬼是存在的”,就犯了“诉诸无知”的错误。
对某些知识的无知,与它是否存在是没有关系的。
③诉诸众人诉诸众人则是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以被广泛接纳为理由服人。
例题某市教育专家建议,可以采取按照年龄、教授科目和职称等级将教师平均分配的办法来配置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实现教育公平,解决目前因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观点?A.很多原来重点中学的教师对此表示支持B.普通中学纷纷要求增加拨款加强学校硬件建议C.一些重点中学教师要求到该市以外中学任教D.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反对解析:专家认为将教师平均分配就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但如果引起上重点中学的原因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在于学校硬件设施,即B项,则削弱了专家的说法。
A项加强了专家的观点,D项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反对并不能说明“将教师平均分配不能实现教育公平”,犯了“诉诸众人”的错误。
因此,答案选B。
2012年公务员行测:逻辑高分指导之逻辑判断(一)论证结构可能性推理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一个论证,一个论证在结构上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关系构成。
论点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它所回答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论点”的问题。
论证关系是论据和论点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问题。
(二)准确区分论点论据的技巧要正确分析题干论证,就要学会区分论点和论据,可以遵循以下几点:(1)找“结论”。
当题干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论点,前面的则为论据或无关信息。
(2)找联结词。
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点,而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据。
(3)找特征词。
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如“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论据。
(4)分析因果联系。
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或者出现多个提示性词语时,考生可以通过分析题干中的因果联系来区分论点和论据。
考生在判断论点和论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当有“调查”、“统计”或“实验”、“研究”等出现时,这些内容所引导的语句更可能是论据而非结论。
②当题干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时,可能并不会直接指出论点,而此时断定词后面的往往是论据,需要考生注意区分,否则可能出错。
(三)常见逻辑谬误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
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
常见的逻辑谬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第一,概念的有效性。
如果在一个论证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情况,这样的论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所以,对于一个论证来说,在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清楚、正确和前后一致显得尤为关键。
偷换概念的错误经常在结论型题目中出现,有些迷惑性选项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来设置的,考生一定要仔细辨别,避免误选。
第二,语言的有效性。
在论证过程中,词或短语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一个词项不可能在前提中具有一种意义,在结论中却是另一种相当不同的意义。
一个正确的论证要求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楚明确的,违反语言明确性的要求,通常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稻草人”、合成谬误等逻辑错误。
第三,论题的有效性。
为了使论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论题就必须清楚、明白。
否则,就无法找出适当的论据和正确的论证方式来进行论证。
在一个论证过程中,论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任意转换。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这类错误常出现于评价型题目中,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但在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极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