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袭人与宝钗_紫鹃性格之对照

袭人与宝钗_紫鹃性格之对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存在的。

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

对比,或者说比较,就是要在相同相似或不相同不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它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目的使这些人相区别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特征。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1]的。

”恩格斯这里讲的也是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

《红楼梦》的创作也是符合这一创作规律的。

它可以以一个人物为参照,而形成和其他人物的对照。

如:袭人与宝钗,袭人与紫鹃的对照。

袭人与宝钗性格的对照是既发现她们性格的共同点,又辨析出差异性。

袭人与紫鹃的对照,是她们之间的性格很不相同,其个性是那么鲜明突出,通过对照就可使“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显示自己的特征。

袭人的个性就存在于这种共同与差异之中,才使袭人成之为袭人,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一、袭人与宝钗性格的对照(一)袭人和宝钗性格相似之处清代涂瀛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

写袭[2]人,所以写宝钗也。

”这种提法虽不无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袭人和宝钗确有相似之处。

1.袭人与宝钗性格都打有封建思想的烙印。

在第42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不觉说了《牡丹亭》、《西厢记》的两句唱词,宝钗于是拿出作姐袭人与宝钗、紫鹃性格之对照赵静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 要:文章将袭人与宝钗、与紫鹃的性格进行对比,指出:袭人平日言谈行事恪守传统思想影响,富有心机,有孝心和同情心,但同时又有俗气、自私的一面,展示了其性格的复杂性。

关键词:袭人;自私;孝心;同情;俗气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12)02-0010-03姐的身份,用封建社会对贵族小姐的言行规范的标准来教导黛玉。

当薛姨妈答应了宝玉的婚事,来征求宝钗的意见,宝钗正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

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宝钗也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模式和三从四德的伦理规范。

宝钗还多次劝宝玉要走读书仕进,立身扬名的道路,这也是一种封建思想的表现。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看出,宝钗是一位正统的封建淑女,她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完全符合封建正统的标准。

在这一点上袭人和宝钗是相同的。

徐子余就曾评价袭人:“从历史观点出发来看,花袭人是封建[3]社会里的贤人,她的封建道德修养是很高的。

”她也曾劝宝玉要走读书仕进之路。

袭人身上的封建思想也是很浓厚的,她的思想完全遵从封建礼法的要求。

比如:管葡萄的婆子想摘一个葡萄给袭人尝尝鲜,被袭人严辞拒绝:“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

在封建社会,主对仆有绝对的权威,仆绝对不能越过主的次序去。

袭人就是严格按照这套封建宗法要求来行事的。

2.袭人和宝钗都富有心机。

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不关己事不开口,但不管贾府发生什么事她心里却很明白。

在贾府,宝钗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赞誉。

宝钗的得人心,是和她平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所下的功夫分不开””收稿日期:2012-02-10作者简介:赵静娴(197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10当代红学C的。

宝钗平时不乱说一句话,她在人面前每说一句话,都是用了心思的。

当贾母给宝钗过生日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她是有意识讨贾母欢心。

王夫人需要上好的人参时,宝钗连忙答应到她家铺子里去取,并亲自跑腿。

宝钗极力在王夫人面前表现出大家闺秀、通人情、懂道理的大家风范和慈悲心怀,从而给王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就连众人讨厌的贾环,宝钗也送给他东西,赵姨娘都对她赞赏不绝。

宝钗协助探春管理荣国府时,对众婆子们略施小惠,便赢得了这些人的心。

通过这些我们对宝钗的心机可知一斑。

袭人也是话不多,用贾母的话来说是“没嘴的葫芦”。

但心里对什么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袭人是抑黛褒钗的,于是有意在湘云面前夸赞宝钗有涵养,心底宽大,贬黛玉小心眼儿。

在宝玉的婚姻选择上,袭人是很关心这件事的。

她希望是宝钗,但又不知道黛玉这面的动静,于是,两次来到黛玉处套话。

袭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劝谏不起作用,于是利用回家之机,编出赎身之论,探其情,压其气,用柔情以警之。

最后,使宝玉答应了她提出的三点要求。

可见,袭人心机之深。

3.袭人和宝钗都是孝女。

宝钗是从小没了父亲,只有母亲和一个哥哥薛蟠。

哥哥只知道吃喝玩乐,他不但对家里不能给予照顾,而且经常在外面惹祸,娶了个媳妇又是一个不安分的,薛姨妈为此不知受了多少气,掉了多少眼泪。

整天为他提心吊胆,替他操心。

宝钗只有在家里帮妈妈管理家务,还为妈妈分忧解愁。

宝钗出嫁后,遇到家里有事,依然抽空回来帮助妈妈。

袭人也是孝女。

袭人回家,母兄打算赎她回去,她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了我还值几两银子,要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第19回)作为一个小孩子谁也不愿离开父母身边,被卖到一个陌生地方,毕竟前途未卜的。

袭人也不想让父母卖掉自己,但为了老子娘不被饿死,她还是接受了被卖掉的命运。

可见,袭人是很孝顺的。

宝钗和袭人虽然出身不同条件的家庭,但她们都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孝心。

(二)袭人和宝钗性格不同之处尽管袭人和宝钗有很多相似点,但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她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由于出身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她们的学识、志向、修养、品行、爱好、情趣也都不同。

袭人出身于一个市民家庭,家里贫穷到卖儿卖女的程度。

袭人从小就被卖到贾府作奴隶,没有读过书,认过字。

而宝钗出身名门望族,是一个贵族小姐,《红楼梦十二支曲》写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旧时常称仙人居住的地方为“山中”,也常指隐居者。

高士,则指才高学富的人,王充《论衡·自纪》:[4]“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

”这里显然指薛宝钗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她博学多才,善于吟诗作词。

“海棠诗社”成立后,以《咏白海棠》为题的首次吟咏中,薛宝钗的诗被评为第一。

在《菊花诗》后的《螃蟹咏》中,薛宝钗的诗受到众人称赞:“这是食螃蟹绝唱!”宝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有较深的人生修养,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表现出一个大家闺秀的风范。

因此,宝钗和袭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却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来。

袭人为了劝宝玉,用尽心思,想尽办法。

她和宝玉“初试云雨情”,使她和宝玉的关系近了一大步,之后,袭人又抓住时机,用柔情以警之,她娇嗔满面的儿女情态使宝玉情不自禁地被她打动,拿起玉簪一扳两段,赌咒发誓,这是稳重端庄的宝钗办不到的。

宝钗也曾劝过宝玉走读书仕进之路,宝玉听了“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宝钗听了,只有“羞红了脸”,不做一声,表现了大家闺秀特有的涵养。

她们都和宝玉发生过争执,但表现方式不同。

有一次,宝玉为了取悦于黛玉,故意奚落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态些。

”宝钗听了登时红了脸,想发作,又不好怎么样;不发作,面子上又下不来。

于是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后来又借小丫头靓儿来找扇子之机,旁敲侧击地说了宝玉一番。

宝钗看到黛玉因宝玉奚落她脸上有了得意之色,便利用“李逵骂宋江”的典故,说给宝玉、黛玉听。

宝钗和宝玉即使打嘴仗,言辞里也总是引经据典,里面充满了学问,绝无粗俗之语,显示了宝钗的通古博今的学识和极深的修养,而这对于袭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

袭人曾因为宝玉把晴雯比作了海棠,而大发雷霆,说:“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表现出袭人的俗气和撒泼。

虽然袭人不具备宝钗身上的某些长处,但袭人11当代红学s身上也具有宝钗身上没有的优点。

如:袭人出身于贫穷之家,被卖到贾府为奴。

因此,在她身上依然流动着她那个贫苦阶级的血液,她对遭受主子迫害的小伙伴给予同情,当她听到金钏投井自杀的消息后,想起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而宝钗对王夫人谈起这件事时说;“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宝钗的话里透着丝丝凉气,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可见内心的冷酷无情,是个浑身充满了冷气的美人。

袭人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像宝钗,但又不是宝钗。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段名言:“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5]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在这里,作者确实写出了“某人像某人,而又不是某人”的艺术特色。

二、袭人和紫鹃性格的对照袭人和紫鹃是两个在个性上有较大差别的人物,她们虽对自己的主子都尽心尽力,但细分析还是有所不同。

紫鹃对黛玉关怀备至,绝无一点儿私心和世俗的功利目的。

她显得很纯净、善良、忠实、单纯。

在生活上她悉心照顾黛玉的饮食起居,在思想情感上她时刻关注着黛玉的感情起伏。

在黛玉的生活内容中,占据她整个身心的就是宝玉。

紫鹃了解黛玉的这一感情,她能够体察到黛玉的苦衷。

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纵使自己有一腔真情,也无父母依靠,终身大事无人依托。

紫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故意编出谎话来试探宝玉,宝玉听后竟信以为真,不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袭人看了气得举止大变,向紫鹃发脾气。

贾母见了紫鹃,眼内出火,把她骂了一通。

更使紫鹃受委屈的是连黛玉也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紫鹃虽受了委屈,但她并不后悔,反而很高兴,因为她通过此事知道了宝玉的心。

紫。

鹃的用心令人感动。

紫鹃就是这样自始至终地关心着黛玉的终身大事,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什么。

紫鹃侍奉的黛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她已经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在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此,紫鹃对黛玉的忠心,不是巴结逢迎,也不是想从中谋取什么。

她没有任何利益可图,不像平儿有权、鸳鸯有地位,也不像袭人有诱人的位置。

她对主子只有忠心,没有私心,只求给予,不求索取,内心一片光明澄静。

因此,紫鹃的为人令人可敬。

袭人对宝玉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在对待自己的主子宝玉的感情问题时,袭人显得很自私。

在第32回的描述中,袭人亲耳听了宝玉所诉肺腑之言,知道宝玉对黛玉所怀的真挚情感。

而袭人也知道宝玉不爱宝钗,她曾对湘云说,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

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袭人知道宝玉是亲黛疏钗的,但袭人想到自己已有了准姨娘的身份。

她考虑到宝钗较好合作,而黛玉心眼较小,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但不帮助宝玉完成自己的爱情夙愿,而且违背宝玉的意愿,依然扬钗抑黛。

她这种做法无疑是自私的,到关键时刻,她不会为主子的幸福去考虑,而是私下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自己能怎么从中得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