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有特点的人脸

第16课 有特点的人脸

第16课有特点的人脸
◆本课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用国画技法和工具完成突出人物特点的肖像画,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能力,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本课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

◆本课教学难点:
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容。

中国画教学是本套教材系列课的重要组成,通过国画人物肖像这一容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抓住每面孔的共性与个性,在实践中感受水、墨、色在生宣纸上的变化,体会掌控国画用具产生的浓淡干湿的笔墨情趣。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教师在进行本系列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书画同源”、“惜墨如金”、“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师法自然”、“笔墨当随时代”等经典语句的涵,感受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本课容在教材修订前是在第11册第2课,与《戏曲人物》形成国画单元,教材修订后,本课调整到第10册16课,与前面的国画《花鸟》、《山水》学习容形成知识体系,教材结构更趋完整与合理。

《有特点的人脸》一课综合了国画学习和人物画学习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从两条脉络看它在这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一条脉络是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学会科学地观察表现人物方法。

在教材中《猜猜我是谁》、《肖像艺术》、《画人像》等课程由易到难地建构了人物表现知识体系。

本课从人物脸型、五官、表情三方面来表现人物肖像,利用“三庭五眼”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抓住人物面部特征,这些都为学生学习使用国画技法表现国画人物铺平了道路。

第二条脉络是中国画学习。

通过《彩墨游戏》、《有趣的汉字》、《动物的脸》、《花鸟画》、《山水画》等课的学习,从学习国画技法、感受笔墨情趣到画出丰富艳丽的动植物都为国画人物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人物画法千姿百态,“法无定法、师法自然。

”前辈大师们高度概括了国画艺术的精髓,如何表现有特点的人脸,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表现、领悟的技法与形式展开教学。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中有3幅我国著名画家创作的人物画作品。

《阿Q像》(局部)是蒋兆和先生根据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所创作的艺术形象。

阿Q头部微低,半侧面造型准确、生动,作品传神地表现出辛亥革命前农民的木讷与不觉醒的状态。

课本中《齐白石》像是画家王子武的作品,画家王子武采用了写实手法,用
西方透视、解剖、色彩、明暗等方法在五官、面部上进行表现,用大块的墨色描绘帽子与衣袍,又用白色勾画根根银色的须、发丝,背景衬托以国画牡丹,非常突出地再现了齐白石鹤发童颜的艺术大师风采。

程十发的《观鱼图》中两个儿童观望水中游鱼的神态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从脸型、五官特点及表情引领学生观察与思考。

前两个问题是通过学生说一说分析人物五官特征,在研究人物表情环节,要求学生使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的表情,这是一个概括抓住人物主要神态的很重要方法,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形与神,进而再来思索如何表现。

教材第37页上面是绘画步骤图。

教师讲解引领时注重中锋与侧锋的使用变化,笔锋中水分的灵活控制会使画面生动。

下笔前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分析对比头发的绘画技法,表现笔墨情趣。

学生作业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构图、用墨、用色的特点。

教材最后“评一评”环节可以说是分层评价,第一层要求达到我会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人脸。

第二层是评价优秀作品,墨色的浓淡干湿运用得好,人物表情传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
⒈学生有一定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大体抓住对象特征,但画肖像尤其对五官处理还需正确辅导,有大部分学生在画前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有一定盲目性。

⒉学生接触过几次国画教学,对中国画有粗浅理解,认识国画工具,简单了解掌握工具特性,如生宣纸的渗水性,狼毫羊毫的区别,多数同学应能够做到墨分五色,会使用墨色的干湿变化等。

学生可能会出现国画练习中,对水分控制不熟练等问题,教师对学生用笔用色时笔里含水量多少加以巧妙指导对学生创作成功会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 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认知国画人物。

技能: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
墨等工具完成突出人物特点的肖像画。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观察示、艺术实践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国画技法表现有特点人物肖像的方法,创作一幅有特点的国画人物肖像作品。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

教学难点: 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海燕
五、教学建议
⒈学习本课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国画知识水平,对水与墨的控制做些小的练习,“墨分五色”是不错的复习题材。

⒉“师法自然”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一幅作业的好坏,关键是他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对美术学习方法的感悟。

笔墨应随时代,根据不同特点的脸让孩子自主发挥创造,笔墨情趣会充满孩子心田。

六、相关资料
《芥子园画传》第四集《人物》.:人民美术,1960年2月第一版.
(编者:吕建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