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产生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虽然遗传因素会对其发生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经历。
一个人的全部身心特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全部生活历史的积淀。
中国古代思想家就非常看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墨子说:“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
“这都体现了个体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变性。
可见,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从教育理论上讲: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能轻松愉快、自由主动地去发现、思考、探索,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在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而把环境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最大限度的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保证。
如何理解环境教育呢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
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做好准备。
环境教育采用一种以广泛的学科性为基础的整体性方法,培养人们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
环境教育有助于显示今天的行动与明天的结果之间存在的永久联系,并证明各国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全人类团结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应该促使个人在具体的现实情况下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应鼓励主动精神、责任感以及对建设更美好明天的投入。
环境教育能为教育过程的更新做出强有力的贡献。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会对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一、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学生通过系统的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创设教育主体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环境的主导作用。
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美好的校园环境,有益的教育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等。
1.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以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丰富学生的思想、优化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广泛涉猎和深刻内省为导向,努力创设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
整齐的校园建筑、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别致的盆景、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优美动听的校园广播音乐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开拓进取的美学特征。
置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迸发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
利用山水花草对校园环境巧装饰,既能美化育人环境,又显示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个性特征,学生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会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如此的环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在无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等。
2.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级组织。
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校环境中集体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就需要学校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在素质教育中班风校风的作用如下:(1)同化作用。
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在耳濡目染中,好比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养成与班风与校风相协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促进作用。
一所学校如果有着运行井然的教学秩序,严谨治学的学习风气,科学民主的学习氛围,尊师爱生的道德风尚和求真求实的治校方略,那么师生双方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都能够带着宽松愉悦的心情,有条不紊地教和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3)约束作用。
一所有着安静整洁、清新美丽的环境的学校,往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改变学生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等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
3.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构成教育主体环境的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创设有益的教育活动情境呢(1)要选择好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当有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辩能力,创新能力等。
如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参加诗歌朗诵,影视评论,行为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演讲与辩论,重点热点时事政治的讨论还有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
(2)设计好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的设计要依据活动内容来设计进行,或生动活泼,或严肃庄重,力求体现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气氛,而且围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尽量在具体布置、演示和操作方面放手让学生去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的选择要慎重,活动过程的组织要严密,以免出现差错或漏洞,破坏特定的教育环境,削弱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发展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知识,而人在课堂中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是微乎其微的,其他大部分时间,便在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感知着、学习着。
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
他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是学校、师友及任何圣哲名言所不能代替的。
他说:一般人往往对自己亲近的和佩服的人更加信任,并愿意照其指示而行动。
要制止儿童的暴虐行为,师友的作用不如傅俾的作用;制止人们的吵闹争斗,封建礼仪道德的作用不如妻子的劝导。
斯特娜在《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说:“对孩子的教育,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老师开始,而应该在家里由母亲开始。
孩子进入学校后,母亲和教师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她还强调说罗马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罗马的母亲们把教育孩子的工作重任委托给了别人。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活。
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
无论走亲访友,待人接物,时刻注意以身作则,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要给予孩子自由思想的权利,切忌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孩子兴趣和志向的教育方式,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育,家长应不断学习家教知识和技巧,加强自身修养,杜绝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环境的影响力,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正是揭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受教的重要影响。
十九世纪英国自然主义教育家罗伯特。
欧文强调环境对形成人的行为的作用,他认识到总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相互关联着的,如果社会腐败,学习教育将是无能为力的。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古人对社会环境非常重视。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达成协调统一。
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诉诸法律,排除干扰因素,肃清不良分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文明、健康。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海使人心胸开阔,荒山使人精神低迷,春天使人心情舒畅,阴雨使人心情郁闷。
不同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通过人的感官为大脑所感知,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世界。
教师应充分利用美好的大自然进行教育,如带领学生爬山、游泳、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或植树、采集植物标本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宽广丰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对人类和自然投入深刻的关注和广泛的思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情感物质和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使学生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形成纯正向上的集体风貌。
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并通过大自然的美进行熏陶和风雨的洗礼,塑造学生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和坚韧的品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学校仅仅是人受教育的一个方面,环境教育才是人一生中受教育的重要所得。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民教育,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这样一个共生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