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复习过程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复习过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书目: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摘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第一部分:第一张、第二章、第三章在这一部分冯友兰先生就中国哲学的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为接下来章节的讲解做了铺垫,具体如下: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通过这一节我们可以总结出冯友兰的两个定义:1.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反思的对象是人生。

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出来。

2.对宗教的定义: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就是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在这里,冯友兰对哲学和宗教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宗教等于哲学加上层建筑,因此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佛学是一种哲学,而佛教是宗教。

同时他也在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关心宗教观念和活动,关心的是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

哲学提供了一条比宗教更直接的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

而成为圣人,是否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否定“生”呢?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总结了中国古代各哲学流派的观点,又参照了西方哲学理论。

他说中国哲学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是“内圣外王”。

圣人的内心达到了人与宇宙统一的境界,有最高的精神成就。

在外在行动上,圣人可以处理日常人伦事务,因此哲学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哲学又是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注意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暗示。

在这里冯友兰指出西方的哲学有着严密的推理过程,而中国哲学的著作则是模糊而富于暗示性的。

因为暗示,所以它可以无穷无尽。

这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语言障碍此书是冯友兰先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语言障碍也是对于西方学生而言的。

然而随着全民文学修养的下降,现代人在读传统哲学经典时同样有“语言障碍”,这恐怕是冯友兰先生始料未及的。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这是冯友兰在本章中引用的一句话,透过这句话来观察中国与希腊的话,可以看到大陆与海洋的不同。

同时也是其所引起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不同。

这使得中国哲学犹如仁者,广阔的土地让中国人“上农”,所以中国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提倡过犹不及。

在中国,出世之学和入世之学有着完美的统一,苏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也因为如此,中国的哲学通常从直觉入手,富于暗示性。

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迥异的方法论。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对于各家起源的探索,冯先生提到的第一个人是司马谈。

司马谈首次将各哲学流派分为六家,虽然不尽科学,但却有首创之功。

刘歆进一步分为十家,并试图系统上追溯各家的历史起源。

后来的学者则对刘歆的理论进行了开掘和补充。

各家的起源是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引起的,具体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士。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在第一章中冯友兰先生指出中国的哲学富有暗示性。

儒家是中华精神之源,孔子是儒家之源,孟子、荀子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学说。

之后的文人学士虽然围绕着孔孟之道多有阐释,但是都是其本人所悟出的孔孟之道所暗示的学说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思想内涵。

更何况后世学者出于政治目的作出了一系列的增删改造。

因此研究儒家学说,当先研究孔子、孟子、荀子,才不至于舍本逐末。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对于孔子的理论,冯友兰总结为“正名”、“仁义”、“忠恕”、“知命”。

孔子的“正名”是出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需要。

如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些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有相对应的义务和责任,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履行他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其“正名”的含义。

“仁义”是孔子关于人的德行的回答。

“仁”不光是指某一特殊的德性,而且指的是一切德性的总和。

“义”则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出于道德的考虑做的事。

这个词与“利”相对。

“忠恕之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为“恕”;“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此之为“忠”。

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知命”就是一心一意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计成败。

儒家讲“无所为而为”,依照儒家看来,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事,他做这些事情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做的结果。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冯友兰解释说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四十而不惑,知识增加到了一定的水平,已是成为知者。

而到了五十、六十孔子认识到了天命并顺应天命,完成了从道德价值到超道德价值的超越。

这是孔子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这也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孟子与现实主义的荀子相对,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讲仁,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实行仁。

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

冯友兰进一步解释说,孟子的性善论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

孟子认为人性内除了善还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若不加控制就会通向恶。

他还举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来佐证。

而人为什么会向善,孟子解释说这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儒家认为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

孟子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充分发展这些人伦。

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即“内圣外王”。

君若没有道德,人民就有权来推翻他。

君若有道德,他实行的治道就是王道,这与霸道相对的。

实行王道要有经济基础,即实行井田制;要有教育基础“谨庠序之教伸之以孝悌之意”。

圣王也要有他的“恻隐之心”,要爱人、忠恕。

冯友兰指出孟子的观点比孔子更进一步。

孔子的忠恕之道还只限于个人,孟子则将其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

在“内圣”上,孟子进一步指出就是“恻隐之心”。

而恻隐之心是人天生所有,即人性善,是上天所给予的,所以知道了性也就知道了天。

同时,冯友兰还指出了孟子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

孟子这一派认为宇宙的实质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就是宇宙的不变法则。

人的道德最高标准是与宇宙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方法就是行仁,将自己的自我私欲减少,到减无可减时,就达到了这个标准。

而怎样达到这一标准,孟子给出了自己的修养方法:养浩然之气。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有人提出孟子代表了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了儒家的右翼。

冯友兰则指出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概括。

孟子强调个人自由,却又重视超道德的价值;荀子强调社会控制,但又发挥了自然主义。

他们都是有左有右的。

而可以肯定的是,荀子的很多思想是孟子的对立面,如他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虽然本是恶的,但人有“智”,智可以使人向善。

这就必须回答一个道德的起源的问题。

荀子认为,人一定要生活在社会组织当中,社会组织是需要规则的,这就是“礼”,即道德。

另一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辨别的能力,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也是“礼”。

人性本恶,充斥着各种欲望,而礼可以进行调节。

这是荀子对孔孟观点的进一步阐释:礼可以使人文雅,使其情感得到净化。

冯友兰认为《礼记》的各篇大多数是荀子门人所写的。

丧礼和葬礼是最重要的礼,本来充斥着不少迷信色彩,但是儒家对它进行了净化。

虽然知识对人很重要,但是人还需要情感上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也是具有感情因素的。

因此会有丧礼、祭祖礼和其他祭礼。

除此之外荀子还作了《乐论》阐述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因此荀子极大发展了孔子的礼乐理论。

荀子在逻辑理论上也有贡献。

他也指出了其他几家的谬误。

他的学生李斯与韩非也是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在这一章中,冯友兰着重讲了“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冯友兰先生指出,在“易传”中的道是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的概念。

道家的“道”是统一的,而儒家的道则是多样的。

如君道、臣道、子道、父道,每个道都有所要遵循的规范。

这在孔子时期是正名的学说,但在“易传”里进一步发展为形上学的学说。

《易》本是占卜的书籍,里面有各种的卦辞与爻辞,这些卦辞与爻辞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逐渐的变为了一种公式,这种公式代表了宇宙中各类事物的道。

事物可以改变,但是道不变,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

这是万物生成的“道”。

生了某物,就必须有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

前者是主动成分,后者是被动成分。

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

生成万物,需要二者合作,此之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冯友兰举出了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传”认为这是万物变化的公式,这就是万物变化的“道”。

万事万物在运行过程中,要想保持住完善的状态,就要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因此这个“道”看是去是变化的,实则是形上学的。

《易》的卦辞把这叫做“正”、“中”。

“中”的意义是既不要太过,又不能不及。

冯友兰先生同时又提到了《中庸》中的一句话作为佐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点既适用于个人欲望和情感的控制,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和不止包含在人和社会中,也弥漫全宇宙,这叫做“太和”。

而“庸”则是《中庸》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即“普通而平常”。

正如吃喝一样,正是因为普通平常,所以才重要而有价值。

吃喝是天性,维护人伦,实行道德,这也是天性,也称“道”。

因为太过平常,人们容易忽略它,所以要“修道”。

“修”必须要“教”。

只有“教”才能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诚。

《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亦。

”因此“明诚”意即一个人能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平凡细节的意义,而且能把他理解道德完全做到。

这样就可以“成己”。

而在成己的同时还要成人。

成人和成己是相互的。

因为人生活在社会领域之内,人伦之中。

而要成人,必须忠、恕、行仁。

这就又回到了孔子和孟子的传统。

儒家正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与物我分别。

第三部分:其他章节在其他章节中,冯友兰先生对儒学之后的发展和其他哲学流派的理论做了介绍。

在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儒家所期待的“内圣外王”的圣人来统治天下的情形并没有出现,不过秦王朝倒是因为它的暴政而过早的灭亡。

到了汉代儒学在董仲舒手中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之后又经过了韩愈、二程、朱熹、陆王等人的发展。

而儒、释、道一直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心中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