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描绘了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第2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了“我”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相识时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第6-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第四部分是第19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课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依次介绍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重点回忆了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叙述得最详细,正因为作者对闰土介绍的这件事印象极深,所以开篇才会选取这一场景来描写。
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特点。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和讲新鲜事的闰土跃然纸上。
而文中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则是一种侧面描写,一方面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梳理课文主要的情节,能够感受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纯朴的形象,但关键处仍需教师点拨。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感受不深,因此需要借助文中插图和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目标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看瓜刺猹”“初次相识闰土”“讲新鲜事的闰土”,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2.通过抓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走近鲁迅1.(出示鲁迅图片)这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鲁迅先生,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么?(生交流资料)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迅,走近他笔下的——齐读课题《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作者,引入课文,同时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1.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一望无际家景郑重供品祭器讲究盼望厨房毡帽项圈刺猬伶俐经历潮汛3.出示课件,连线理解。
其间只知道无端稀奇素不知道如此如许从来不知道希奇其中单知道无缘无故4.出示句子,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家景”是指家境,也就是家中的经济情况。
“大祭祀”是指旧社会大家族对祖先的祭典,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
(2)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仿佛年纪”是说年纪差不多大。
朗读时注意短句中的正确停顿。
(3)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许下愿心”就是许愿,体会闰土父亲十分爱闰土。
5.指导书写“郑拜租厨毡羞缚”七个字。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识字能力和预习习惯,字词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课上集体反馈。
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又对易错字加强巩固,夯实基础。
同时理解文中用词、语序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句段。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一)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课文写了“我”回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了“我”和闰土的相识、相处过程,最后写“我”和闰土分别。
(板书:回忆、相识、相处、分别)(二)细读课文,学写外貌1.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预设: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仔细读读描写闰土样子的语句,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预设: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健康、年少、可爱3.闰土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很快和闰土成了好朋友,在相处时,闰土给“我”讲了些什么让我觉得十分稀奇的事呢?快速浏览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读书的习惯和学习的规律、顺序,整体了解,理清了文章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锻炼学生理解、归纳、概括能力。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识了少年闰土,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回读课文,复习引入1.自读课文,回忆在我和闰土相处的一个月中,他给我讲了那些稀奇的事儿?2.生自读课文,汇报。
预设:他给我讲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沙地观鱼四件稀奇事。
(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四个事儿的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了文章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读品味,体会闰土形象(一)出示自学提示,根据自学提示默读画批自学提示:哪件事给“我”印象最深?闰土是怎样给“我”讲这些稀奇事的,带给“我”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批画、标注。
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感受,体会闰土形象(一)雪地捕鸟课件出示: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1.预设:结合抓鸟的动作,感受闰土很会捕鸟。
2.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动作,就让闰土捉到了鸟,谁能自豪地读读。
3.引入资料,对比感受。
课件出示:……有时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你读懂了什么?预设:抓的少,品种单一(2)为什么同样的方法,闰土就能抓到鸟,而我却以失败告终呢?再读课文,找找答案。
(3)预设:从“大竹匾”“短棒”“远远”“大雪”词语中感受闰土捕鸟有经验、能干。
4.指导朗读:闰土会怎样把这件事讲给我听呢?带着自信、得意、胸有成竹地读一读吧。
5.闰土就是这样讲着,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呢?预设:期盼(二)海边捡贝1.你读懂了什么,能通过朗读展示给我们吗?2.评价朗读,感受“种类多”“颜色多”。
3.这许多的贝壳,闰土能逐一叫上名字来,比我可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了!你说我听了他的讲述,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羡慕)(三)看瓜刺猹1.根据学生画批,出示:……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2.指导朗读:闰土是怎么给我讲的?(预设:兴奋)3.就是我们刚才说这个内容,文中还有相关描写,找到了么?4.出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5.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1:一个是想象中的画面,一个是听到的讲述。
预设2:一个有外貌描写,一个没有。
6.闰土刺猹的这个画面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我”又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紧张、担心(四)沙地观鱼1.观看视频,了解跳鱼儿。
跳鱼儿,实际上就是生活在海边浅滩附近的弹涂鱼。
他们可以爬到岸上来寻找食物,他们的腹鳍演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吸盘,能够帮助支撑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胸鳍变得强壮有力,能够支撑他们像青蛙一样跳起来。
在岸上的时候,他们嘴里会含上一口水来维持呼吸。
2.指导朗读:这样有意思的生活场景,怎能不令我向往呢!四、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内心世界1.出示课文: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闰土是只给我讲了这四件稀奇事吗?浏览课文,从哪儿看出不止这几件事?预设:“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3.还有其他的故事没有记下来呢,补充填空:他们不知道一些事,当闰土的时候,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高高的院墙限定了我的活动范围,这中规中矩的生活让我从不知道世界的美好和广阔。
此时,我又怎样的感受啊?预设:羡慕、向往五、关注写法,仿写练笔1.在我心中,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预设: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板书)2.短短的一篇课文,让我们对少年闰土有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是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认识并记住闰土的呢?(1)出示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鲁迅先生没有把他和看瓜刺猹的内容放在一起写,而是要放在文章的最开始呢?(2)这场景是鲁迅一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分别了三十年这画面仍在我记忆深处闪光,以至于鲁迅一想到闰土就先想到了这幅画面!(板书:典型场景)3.这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我怎能忘却呢?你有没有这样让你印象极深的画面呢?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在梳理课文结构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在给学生梳理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经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学习语言就是提示思维的一个过程。
将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挖掘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1.文章结尾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戛然而止。
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那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推荐阅读《故乡》。
2.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先生”,我们结合这一主题猜测一下,编者把这篇课文作为起始课,有什么用意吗?预设:借作品了解作家,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