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评估报告

沉降观测评估报告

(3)-1、alQ3黏土,褐黄色、褐灰色,硬塑,含铁锰结核及姜石,厚>3.3m。
(3)-2、alQ3粉砂,褐黄色,中密,饱和,厚约20~25m。
(4)黏土:局部夹粉质黏土,褐黄色,黄褐色,棕黄色夹少量灰绿色,硬塑,含少量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夹少量礓石,礓石φ10~40cm。该土层最大揭露深度为36.6m,分布在第(2)层的底部。标准贯入试验N=19.0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3.62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3.04MPa,侧阻力fs=138.66kPa。
(1)、第四系全新统(Q4al)粉土
粉土:褐黄色,灰黄色,浅黄色,潮湿~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呈透镜体状分布在粉土层中,该土层厚度约6.5~9.6m,平均厚度约7~9m,分布于桥址全段,出露于地表,标准贯入试验N=8.0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3.99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3.16MPa,侧阻力fs=37.3kPa。
(6)-1、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黄色间灰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3.1m。
(6)-2、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黄色间灰色,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及薄饼状;该层平均深度为2.5~4.5m。
(6)-3、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灰色,弱风化层,岩芯呈柱状;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11.6m。
7、寒武系(∈)灰岩类
1.2地形概况、地质描述
线路主要通过黄淮冲积平原、淮河一、二级阶地、长江及其支流河谷阶地,局部通过剥蚀低山丘陵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略向南倾,地面高程20~40m。淮河一级阶地地势低平,呈2~4°微坡倾向河床,二级阶地呈垄岗地形,波状起伏,坳沟发育,其间有残丘出露,相对高差20~30m。
黄淮冲积平原及淮河一、二级阶地,主要出露上更新统粉土、粉细砂、粉质黏土、黏土(下蜀黏土),下伏灰岩、砾岩、砂岩等。沿线地下水类型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
(2)-2、alQ3黏土、粉质黏土,黄褐色、黄褐色间浅黄色,软塑~硬塑,夹少量铁锰结核、姜石及薄层粉土,厚约0~3.65m。
(2)-3、alQ3黏土,褐黄色、黄褐色、夹灰色、红褐色,硬塑,含铁锰结核,局部夹薄层粉砂、粉土,厚约0~3.4m。
(3)、alQ3黏土、粉质黏土,褐黄色、浅黄色、灰色、灰褐色,软塑~硬塑,局部含少量姜石及铁锰结核,厚约0~15.85m。
经过勘察揭示,根据其岩土特征的差异,桥址区的地层可分为:I、第四系全新统(alQ4)河流冲积相沉积的粉土、淤泥质粉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粉砂、细砂;Ⅱ、上更新统(alQ3)河流冲积相沉积的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粉砂、角砾土;Ⅲ、白垩系(K)砂岩Ⅳ、寒武系(∈)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现将各层主要特征简要叙述如下:
(4)-1、alQ3黏土,褐灰色、灰色,软塑,局部夹有少量粉砂、粉土,厚约0~4.0m。
(4)-2、alQ3黏土、粉质黏土,黄褐色、褐黄色,硬塑,含少量姜石及铁锰结核,局部夹有薄层粉砂,厚约0~6.6m。
(5)、白垩系(K)砂岩、泥质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类
(5)-1、砂岩、泥质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紫红色,灰白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该土层厚度约3~5.0m,平均厚度约4.0m,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14.5m。标准贯入试验N=31.0击。
(2)、第四系全新统(Q4al)黏土
黏土:褐黄色、灰褐色夹少量灰绿色,硬塑,局部夹少量铁锰结核及个别礓石,该土层厚度约8~16.5m,平均厚度约10.0m,分布于桥址全段。标准贯入试验N=11.5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1.44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1.37MPa,侧阻力fs=66.22KPa。
1.3工程措施
本工区钻孔桩基础采用旋挖钻、正循环钻机、反循环钻机、、冲击钻成孔,水中墩基础采用围堰筑岛形成施工平台、先堰后桩的施工方案;其他陆上基础采用先钻孔桩后明挖施工承台的方案;墩身采用整体钢模板进行施工。G104国道40m+56m+40m连续梁采用膺架法施工。
濉河特大桥基础统计表
序号
墩号
里程
京沪高速铁路TJ-Ⅳ标段
七工区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报告
DK700+058~DK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6+533
(313#墩~512#墩)
中铁十二局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七工区
2010年3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我工区位于徐州与宿州交界处,主要是负责濉河特大桥施工。下施工里程为:DK700+030(313#墩)~DK712+990(711#墩),线路长12.96km,桩基3216根,其中φ1.0m桩3194根,φ1.5m桩22根,承台399个,墩399个,1联40m+56m+40m连续梁。承台结构尺寸为5.6×10.5×2m、7.7×10.5×2.5m、9.5×14.5×3.0m等多种型式,墩身为2.2×3m双矩形实体墩。
(5)-2、砂岩、泥质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紫红色,灰白色,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平均厚度约3.0m,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12.2m。标准贯入试验N=42.0击。
(5)-3、砂岩、泥质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紫红色,灰白色,弱风化层,岩芯呈柱状;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12.8m。
6、寒武系(∈)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类
(2)-1、第四系全新统(Q4al)粉土、粉砂
粉土、粉砂:褐黄色、灰黄色、深黄色,中密、饱和,含少量铁锰结核及薄层粉质黏土。该土层厚度约0.7~4.4m,平均厚度约2~3m,呈透镜体状分布于(2)层中。标准贯入试验N=11.0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7.06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10.54MPa,侧阻力fs=153.04kPa。
(7)-1寒武纪灰岩,灰白色,全风化,厚度为0.4~6.1米左右。
(7)-2寒武纪灰岩,淡红色,强风化,厚度为1.1~3.6米左右。
(7)-3寒武纪灰岩,灰白色间青灰色,弱风化,厚度为0.5~14.5米左右。
(7)-4寒武纪白云质灰岩,灰白色,弱风化,厚度为2.7米左右。
(8)-3白垩纪泥质砂岩,灰绿色夹肉红色,弱风化,厚度大于6.15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