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五下】 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下】 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

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

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

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

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

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

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四、改进措施今后,我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该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

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

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

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

”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

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

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

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3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季羨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是故乡。

一、教学效果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收获了以下几点:(一)通过让学生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成功之处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

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

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涌。

例如,我出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

”体会世界各地月亮的美。

(2)“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

(3)“然而,每当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但是,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三、不足之处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片段时,有点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和感情让学生得以理解,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某一时刻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4 梅花魂(教学反思)《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文章以梅花喻人,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换课题,揭示“魂”。

教学中,我就课题进行解剖,直接导入课文中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体上把握课文,起到很好效果。

教学伊始,熟读课文,学生知道课题中“魂”实际上是“精神”,找出梅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因此,如果请你换个题目,我们可以换成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换成“民族魂”“松树魂”……通过换课题,学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

2.教学收获(思得)(1)拓展读,悟情感。

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本课教学后,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同时我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了解余光中、李白、张继的“思乡”和文中外祖父的“思乡”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