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第七小学教育现代化工作总结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工作,根据《郑州市督导评估方案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及领导组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立足创新,狠抓落实,不断改进办学措施、创新课堂理念、完善设施设备,推进了我校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思想重视,落实机制保障。
为切实做好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工作,我校始终把教育现代化工作做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狠抓不懈,成立了以张敏校长为组长,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人员分工和职责内容,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机制,保证了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听、讲、研、习”,促进教学“现代化”。
师资做为学校教育的灵魂,队伍建设的现代化犹为重要。
对此,我校依托新课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听课、讲课、研讨、学习活动,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快速地进步提高。
1、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教改职能。
通过网络及班班通资源组织观看学习先进教育案例和讲座,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
开呢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把学到的俗人理念新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能,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邀请教育名家到我校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指导。
同时组织有关教学业务领导、青年教师到先进的学校和先进地方交流学习,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促进教师成长。
3、上好课堂、抓好教研,共同进步。
一是把好备课关。
首先,各年级同头班每天对当天的授课进行日教研,做到优缺互补。
其次,组织要求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现有了机结合,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是开展讲课、评课活动。
各教研组坚持每两周一次讲课、评课活动,充分发挥各教研组老教师的核心作用。
通过活动,指导青年处理好教材,掌握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
三是创新教研教改,推行“四课”活动示范课:引路——各级骨干教师带头上高效课堂示范课,课后及时组织教师研讨;评优课激励——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活动,整理推出一批高效课堂观摩课;研讨课提高——教师人人在校本研修小组内上一节专题研讨课,课后围绕主题进行专题研修;常态课指导——实行推门听课,听课结束针对个体的课堂教学,现场进行点评,并跟进指导。
通过“四课活动”对教师课堂单位时间内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都具有实效性、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以及保持的程度等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
4、加强校本研修,搭建参与平台。
一是组织好每两周一次的学科组集体研修活动,每周一次的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二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加的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三是每学年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四是组织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展示研究成果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5、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一是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坚持每周一班子例会、全体教师会,有两位领导汇报读书体会。
二是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利用周一例会、日教研、周教研及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交流。
每位教师每学期写出一万字的读书笔记。
三是进一步补充完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每一年新的课改的感悟,对小专题的研讨,以及读书心得,考试分析等)。
让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能够真正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完善制度,落实管理“现代化”。
完善各项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
1、强力推行教师岗位竞聘制。
教育的希望在改革,教师竞聘是把教师引向竞争的第一步。
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启用具有综合素质的全能人才,逐步淘汰“单打一”或低素质、低水平的教学人员,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彻底打乱长期自然形成的教师分布,让教师“挪窝下蛋”,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
2、量化目标责任。
学校作为教师参与竞争的平台,就不可能离开各种目标责任的量化。
以考核积分的办法来评判参与竞争的各方,是目标量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具体操作环节要充分考虑到要为全体教职工提供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要彻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死工资”的陈规;要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之上,采取竞争上岗;要施行以奖代补。
3、完善各处室工作制度,细化规章,严格执行,做好监督,确保学校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做到了各项工作的有理有序开展。
特别针对管理上较乱的档案管理工作,开会研究制定了新的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把日常档案管理工作抓细抓实,做到事件有记录,活动有图文,天天有整理,期期有归档,实现了迎检不加班、查档不突击。
四、加大投入,实现设施“现代化”。
1、改善教学设备配备。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完善了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开设了舞蹈、美术、绘画、阅览等各种教学用科室,并配齐了相应设备,提高了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基本满足了各科教师的办公需求。
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对班班通设施进行完备和整修,并组织培训教师的应用能力,依靠班班通设备实现基于网络的校本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积累教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
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相继添置了各种器材,基本达到了上级要求标准,科学实验室器材备足备全,图书室藏书册数达标,基本实现了教学设备的标准化、现代化。
2、体育场地的再完善:一是自筹资金新铺设塑胶跑道和两座塑胶篮球场,并新购了各种体育用品和器材,有效提高了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是在市政府、市教体局的协调帮助下,学校已将校园东边约10亩土地征用,主要用于学校操场及教师办公楼建设,现已开始动工建设。
到时办公楼内将高标准的完善、设置相应功能处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
五、广纳良言,狠抓特色建设。
我校在自检自查的同时,通过邀请领导检查、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发放调查问卷、深入群众走访等方式和渠道,争求各方面人士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的建议,并认真梳理归纳,获得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严格的分工整改,实现了我校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扎实深入推进。
1、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高度重视读书活动,把读书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对师生的读书活动进行考评,促进了书香校园工作的落实。
二是多措并举,确保了实效。
学校研究制定了更加详实的教师阅读计划,定期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并组织骨干教师围绕专业素养、学科知识、师德修养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推荐书目,由学校购买,供老师借阅。
同时,深入开展阅读专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
三是立足课程,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
学校把每天下午第三节定为阅读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同时,开展课外阅读研讨活动。
采用以研促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师生对阅读教学意识的提高,增进了教师阅读教学的能力,丰富了阅读教学方法。
四是搭建平台,让学生真正地享受阅读。
继续深入打造班级书香文化,扎实推进书香班级建设。
对学校图书馆实行定时开放,供同学们借阅,切实提高了学校图书的使用率,确保学生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五是号召建设家庭图书架,实行亲子阅读,形成“书香家庭”。
通过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向家长提出亲子阅读计划,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换角色,制定详细的读书检查方法,定期总结自己的读书情况,包括读书书目、读书内容、读书态度、读书收获等,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和写作水平。
六是继续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积极利用语文课堂、晨读及阅读课等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让每一个学生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七是继续深入开展书香班级、读书好少年等各项评优评先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全力打造情智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情智课堂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协作和统一。
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情智课堂真正地深入“师”心、深入“生”心。
一是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构建道德课堂的实施意见和田局长讲话精神,了解道德课堂实质精髓,并就我校“情智课堂”建设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使他们明白了我校情智课堂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情智课堂教学流程,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更多了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二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悟上级教育部门关于《课程纲要》、导学案编写与使用以及中小学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开展“课标解读”,提高了教师践行道德课堂的基本能力,扎实深入践行道德课堂。
三是强化骨干引领,开展课堂观察。
组织骨干教师上情智课堂示范课、公开课,传授相关技能技巧,触发了全校教师践行情智课堂、实行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内在动力。
随即,全校教师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情智课堂成果,并通过听课、评课、研课,促进了共同提高。
四是不断总结反思情智课堂在每节课上的体现,强化生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
实践让我们发现不足,聆听让我们理清方向,努力让我们不断进步。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没有止点;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中,我们永不停歇。
借着新课改的潮流,我们将勇翔浪颠,以务实的行动和虚纳的胸怀,扎实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为荥阳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