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考试总结

艺术概论考试总结

一,艺术鉴赏:(1)是以作品为对象,以观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

(2)是接受者在自身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了解,吸
纳接受和扬弃。

(3)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过程:(1)审美期待:接受者个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审美结构,在欣赏作品之前或欣赏过程中,具有对审美的需求和追求。

希望在鉴赏过程中视野得到满
足。

包括对艺术作品{类型或形式,意象或形象,呈现的深层意蕴和境界}
所引发的期待。

(2)鉴赏流程:①直觉{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就能把握与领悟}与感知{对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了解同时,也关注于审美对象的意义},完成对艺术
作品的直观感受。

②体验{自身进入“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对作品中
的情感交流与融合}与想象{由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展开,洞察深层意蕴,达
到审美愉悦。

}③理解{对作品形象,情境,形式,语言和作品价值的审美认
知}与创造{对审美认知的补充,完善与变异,达到再创造}
(3)审美效应:共鸣{对作品中的感情所打动,产生了心灵上的感应,出现了相似的感受},净化{对作品的鉴赏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
人格得到提升}和领悟{由鉴赏过程中,引发对世界,人生,精神,更高层次
的理解}
艺术鉴赏的目标: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

二,艺术批评:对一切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判断的艺术活动。

艺术批评的功能{选/判}:(1)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评其价值。

(2)将批评信息给创造者,产生创造影响。

(3)对创造者的鉴赏活动给予指导。

(4)协调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艺术语言:是塑造形象,传达审美感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艺术语言的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

二是艺术语言有独立的审美功能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广阔性,情感性
四,艺术活动的构成:(1)客体世界,艺术活动要表达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从事审美意象的人创造性活动}与制作{以物质性制作为主,具有相对独立性}
{3}艺术作品,创作和制作的成果,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与艺术接受{对艺术作品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五,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选/判)(1)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剩的精力,没有功利性的活动,德国的席勒,谷鲁斯,英国的斯宾塞
(3)表现说: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意大利的美学家克罗齐,英国的史学家科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
(4)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詹姆斯.弗雷泽
(5)劳动说:俄国普列汉诺夫
艺术的产生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不一定同步
六,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具有一般的意识形态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与政治,科学有着密切联系。

(1)艺术与哲学(选/判)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哲
学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2)艺术与宗教(选/判)艺术与宗教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但宗教反科学性决定了它与
艺术的本质区别。

(3)艺术与道德(选/判)社会的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艺术通过审美表现,对道德观念也具有很大影响。

(4)艺术与政治(选/判)政治对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最为直接,广泛的影响。

艺术会受政治的制约,同样也能相互联系,相互
统一,政治可以保障艺术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5)艺术与科学(选/判)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传播手段,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艺术也对科学产生重要的影
响。

七,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八,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促进人格,素质的提高九,艺术的分类:(1)按存在方式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2)按对作品的感知方式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
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3)按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分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表现艺
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
(4)以物化形式分,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
画,雕塑,建筑,工艺}
十,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具有审美特性,物质特性,既表现审美价值又表现一定的实用价值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产品艺术,环境艺术,视觉艺术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术与创造
十一,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是生产者也是创造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感情,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艺术家
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能力: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艺术技巧
十二,艺术创作的过程:①艺术体验,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体验和审美发现,产生创作欲望与
动机的生成
②艺术构思,在艺术动机的引导下,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组合,
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将主观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与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
③艺术表现,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将自己的艺术构思转化为艺
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实现,在物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
艺术意蕴在物化过程中得以提升
十三,审美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进行组织,创作,创造新的意境,是艺术家从事创作,以及获得审美经验最重要的过程,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是创
造性想象。

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的,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
逻辑,由审美感知产生的心理活动,
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特性及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将感知,感情和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起来,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促进艺术意蕴的升

十四,形象思维与灵感: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在形象思维与灵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十五,艺术作品的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艺术作品的层次:(1)艺术语言: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方式。

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随着发展不断变化革新。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是个性与共性的统
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是艺术主体对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十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的特征:继承与独创,稳定与渐变,多样与统一
十七,艺术流派{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家组成的流派}和艺术思潮{在社会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出现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
作倾向}
丑在艺术活动中满足了人们特殊的审美需求,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丑能够衬托美,从反面烘托美,丑可以转化为美,适度的丑可以生成独特的形式美30年代赵丹,周旋的《马路天使》是我国电影成熟的标志
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诗学》
我国的彩塑到盛唐时,达到顶峰,代表作敦煌塑像
齐白石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法国莫泊桑《羊脂球》
陈逸飞油画《踱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
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的批判》
法国艺术理论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格”
电影艺术诞生于1895年
魏晋六朝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称为“六朝三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