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第三十七章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秦、晋之间的地缘关系与东周之初“平王东迁”有关,在王室被迫由“镐京”东迁至“洛邑”时(也就是由“渭河平原”迁至“洛阳盆地”),一共有四个诸侯国出了大力,也就是秦、晋、郑、卫四国(勤王四国)。

这四个国家也因此取得了渭河平原——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中原,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缘优势。

如果要横向比较这四个诸侯国当时的实力,最强的应该是晋国,最弱的则是秦国。

晋国的优势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地缘上的。

当年周公在重新分封诸侯国时,之所以将成王的弟弟叔虞分封在与渭河平原隔黄河相望的汾河谷地,目的就是为了拱卫王室的安全。

因此晋国不仅获得了一块位置绝佳的封地(详见“曲沃代翼”),还得以在春秋之时,在山西高原诸盆地中开疆扩土,并吞其他诸侯国。

而在秦国护驾获得歧山以西的土地,赶走戎人收复渭河平原上的土地。

37.1晋人的势力扩展——河西之地的占据晋人在春秋初年通过“曲沃代翼”完成内部整合后,一方面加大了对山西高原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诸侯国的并吞力度。

另一方面又通过“假途伐虢”之计,将势力范围向南越过黄河,控制了“渭河平原”至“洛阳盆地”的必经之路——“崤函通道”。

控制这个战略要点的目的,是为晋国稍后进入中原争霸作准备,更多的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的。

而与之相比,晋人对于渭河平原的兴趣显然要更大些,因为这块丰腴之地才真正能够为晋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秦人经过数代努力,好不容易收复丰镐之地,并迫近黄河时,却发现晋人已经在黄河西岸等着他们了。

从表面上看来,王室虽然授权秦人对戎作战,但却并没有将渭河平原所有的土地都分封给秦国。

所以晋国越过双方的地理分割线——黄河(这段由北向南的黄河,古称“西河”)并没有什么不妥。

此外,渭河平原中,渭水之北,除却泾水外,东面还有一条水量最大的支流——洛水(北),注入了渭水。

只是洛水与渭水相交之后,很快就流入了黄河。

整个渭河平原,或称关中地区的水系,主要是由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河组成。

而秦晋两国最初达成的地缘平衡线就是洛水。

从此之后,洛水与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就成为了秦人的心病。

整部秦晋关系史,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这块土的归属问题而展开的。

由于这块土地位于陕北高原以南,黄河以西,因此也被称之为“河西之地”。

对于晋国来说,外有黄河、吕梁山|、太行山拱卫,为之提供的安全保障;内有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那些如珍珠链般的盆地群,为晋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大片平整、松软,易于耕种的黄土。

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结构,使得晋国在统一山西高原内部各地理单元时,能够较少的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统一之后,又容易保的住胜利果实。

当然,内部条件好,并不一定能够成就霸业,如果远离地缘中心,偏安一隅往往更容易成为选项(比如以后将要分析到的成都平原)。

不过山西高原这个地理单元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无论周王室的政治中心是在渭河平原,还是洛阳盆地,与之都只有一河之隔。

而如果晋人愿意,向东走出山西高原,就是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带。

坐拥如此优越的地理单元,晋人的地缘优势是很明显的。

与山西高原内部的平原,被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几个盆地不同的是,渭河平原本身并没有天然的山脉将这切割为数块,渭河平原更有条件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而现在的问题是,晋人由于先发优势,不仅取得了秦人进出中原直接通道——崤函通道的控制权,还直接进入渭河平原,将秦人的势力阻挡于洛水——华山以西地区。

这实际上让秦国不得不与晋国分享渭河平原,并且在面对晋国时,需要长期保持一种低姿态。

更何况晋人在占据了河西之地后,等于直接侵入了秦人的核心利益区。

因此秦人始终是在处心积虑的向黄河渗透,“夺回”河西之地。

37.2晋国夷吾借秦之力返国,割让河西与违约。

当秦国处在他们最强大的君主(春秋)——秦穆公当政的时期时,晋国内部又一次出现了君位之争。

这使得秦国第一次有机会“收复”河西之地。

这个机会出现在公元前651年,距王室东迁(前770年),秦人受命征战渭河平原已经过去快120年了;而距晋国内乱67年之久的,大小宗之争结束之年(曲沃代翼,前678年)仅仅27年。

由于晋国“骊姬之乱”(宫廷内乱争太子之位)让那些将受其害的公子必须逃离晋国,因此作为与晋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国——“秦国”,最先帮助“夷吾”的公子。

而留在国内的君位继承人在动乱中都已经被谋杀了。

因此需要从这些外逃的公子中选择一个人回来继承君位。

这颇类似齐国争位,不过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生死时速般的归国竞赛有所不同,这一次外逃的几位公子却没人敢回去。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被扶上君位的两位公子(都是骊姬的儿子),都马上被大臣谋杀。

如果加上之前已经被害的太子,等于先后已经有三位公子死在这场君位之争了。

因此外逃的几位公子都不敢贸然回国。

——而“夷吾”遂决定借秦之力返国冒险。

(其实他之前避难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在渭河平原东北角的梁国,河西之地的北端。

对于梁国这类小诸侯国的存在,并不应该感到奇怪。

虽然河西之地现在是晋国的势力范围,但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早期,基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兼并行为尚未白热化的原因,诸侯们对一个地区的控制方式是很多样化的,除却自己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之外,让一些居于其间的小诸侯国甚至边缘民族依附于自己,更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就梁国来说,收留晋国的公子算是一种政治投资,但从实力上来说,这个小国并没有能力帮助“夷吾”摆平国内的动乱,因此夷吾转而向已具大国气象的秦国求助。

)夷吾向秦穆公所提出的条件是割让河西八城(也有说五城的)给秦国。

这些城邑并非是晋国在河西土地的主要部分。

不过让秦人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城邑并非只在河西之地中,亦包含有崤函通道中的战略要点(史载东尽虢略)。

崤函通道由于位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又被称之为“河南”地,是秦人直接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能够同时向河西、河南两地渗透,无疑能够极大的扭转秦国在地缘格局上的被动局面。

最终在秦人的帮助下,公子“夷吾”回到了晋国,并坐稳了君位,史称晋惠公。

只不过当他坐稳君位之后,却并没有履行诺言,将河西(河南)八城割让给秦国。

37.3秦晋之战(秦穆,晋惠)——秦国渡河地缘(从蒲津渡渡过黄河到韩原决战)现在对于秦穆公来说,一是如何处理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晋国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取得最应该夺取的土地——河西之地。

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即如何能够让晋国退出河西之地。

对于晋国违约,只能报以战争手段。

最终在公元前645年爆发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因为秦国也遭灾了,而晋国却拒绝救援(在备战之前,秦国曾救援晋国饥荒)。

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自然让秦国发动战争的理由更具正义性(以晋惠公在继位之前答应割让河西之地为借口,虽然也说的过去。

但当时多少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秦国的进攻路线了,对于秦国与晋国决战的地点——“韩原”一地,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韩原其实是在河东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左传》,在那里面明确记载了,秦穆公所带领的秦军最终是渡过黄河,然后与晋惠公带领的晋军主力决战的。

而在此之前,秦军军已经取得了三次接触战的胜利。

如果从地缘和逻辑上来看,秦军渡河而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因为如果不是秦军已经进入晋国的核心区,晋惠公新率大军迎击的必要性不大。

不管是谁渡河与对方展开决战,如何渡过黄河都是一个问题。

如果将崤函通道也考虑进去,会发现,秦晋之间所争夺的这几个地理单元,是由一段L形的黄河作为切割线的。

而这段河面上最为著名的渡口有三:一是中条山西北侧的蒲津渡;二位于中条山西南侧,黄河拐角处的风陵渡;三是陕地(现属河南三门峡市)对岸的茅津渡。

当然,黄河之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渡口,如太阳渡、大禹渡、夏阳渡、龙门渡,在历史上也都曾经在不同的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

应该说蒲津渡、风陵渡、茅津渡三个渡口,在历史上对于陕、晋、豫三省的地缘关系最为重要。

当关中(渭河平原)的政治力量想进入运城——临汾盆地时,他们会首选从蒲津渡渡过黄河,直接进入运城盆地,进而向北,进入临汾盆地;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经由风陵渡渡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可以北上进入运城盆地。

也可以顺着中条山南麓东行,到达茅津渡,然后南渡黄河,入陕地,至洛阳盆地。

对于秦人来说,如果能够渡过风陵渡,占据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这条狭长通道,就可以切断晋人与崤函通道的联系。

这样做不仅能够保障自己与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的交通线,也可以切断晋人与中原联系的主要路径(晋人跨越太行山脉进入华北平原的难度要大的多),进而在秦晋争霸中占据地缘优势。

无论是秦晋之好,还是秦晋争霸时,秦人都曾经多次经由风陵渡,渡过黄河。

在秦穆公时期,他这还到茅津渡东侧的山地上去与戎人作战。

这种作法虽然看似是为了整个周王朝的利益,并得到了王室的授权,但实际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王室其实只是让秦人把渭河平原上的戎人扫清就行了)。

37.4秦晋之战(秦穆,晋惠)——河东河西地缘由于黄河刚从晋陕大峡谷出来之时,水流还很湍急(象龙门渡只有在3月冰融之后,6月雨季之前才能渡河),因此在古典时期,水流已渐平缓的蒲津渡一直是进出晋陕的主要渡口。

由于这一段黄河在二千年来一直在小范围变迁(总体向西移动),蒲津古渡遗址已经离黄河有几千米了。

(划分河东、河西的黄河(西河)不断的变迁,还造就了一句俗语,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意思即由于河道经常会变化,河东的村庄,几十年后也许就跑到河西去了。

其实这句话用来形成秦晋之间的关系是最为恰当的。

因为所谓秦晋之争,本质上也就是河东、河西之争。

当晋人能够占据河西之地时,他们则占据了主动;而当秦人能够在河东立足时,晋人(包括后来的三晋),晋人的衰弱也就不可避免了。

)河西之地主要指的是陕北高原以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这片三角地,也就是渭河平原的最东端(亦包括渭水以南至华山一线的土地,因为不堵上这个口子,晋国就无法占据整个崤函通道)。

河东之地的范围。

从地缘结构来看,运城盆地是河东之地的主体。

当秦人渡过蒲津渡或风陵渡之后,他们首先要占据运城盆地之后,再向晋国国都——翼地所在的临汾盆地渗透。

因此秦晋之间发生在河东的主要战争,大部分都集中在运城盆地一带。

韩原之战算是秦国正式攻入晋国本土的第一战,最终那个无信的晋惠公接战的地点,据考证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汾河南侧,临汾盆地的入口处(山西河津东南)。

对于晋国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意味着秦国已经打开了晋国核心区的门户,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不过秦人也十分清楚,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代表秦国的整体实力就超越了晋国。

虽然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河东;虽然晋惠公本人也在战役中被俘。

就秦人来说,他们的战略目的还是拿到河西的土地。

最终,晋惠公还是交出了河西之地,秦国算是正式成为整个渭河平原的主人,双方所签订盟约的地点是很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地点就是洛、渭、河三者相汇处,与蒲津渡隔河遥望,时称“王城”(现陕西大荔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