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数据输入地震分析窗口一维频谱二维频波谱观测系统工作流一、数据输入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双击进入如下界面1.2.1 Input Data List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

1.2.2 Data Order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Sort Order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c. FIELD_STATION_NUMBER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e. FIELD_STATION_NUMBER1.2.3 Data Input Control数据输入控制右键-->Data Input Control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CMP道集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

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RECORD# 记录号SHOT LINE 炮点线号SHOT SELECT 炮点选择方式,可以选择一定范围的,也可以选择整个测线的炮点SHOT STN-FROM 选择的起始炮点的桩号SHOT STN-TO 选择的终止炮点的桩号SHOT STN-INCR 炮点增量如要选择炮点在桩号1和3的这两个共炮点集,则设置如下:选择共检波器道集这个和选择共炮点集的参数设置基本是类似的。

选择共中心点道集这个也是差不多的,就不详细叙述了。

选择任意道这个有点不一样,如下图:是一种按关系运算的选择,如要选择1-96道,则设置如下:在数据输入控制中要注意,所有已定义的选择都是有效的,并且他们之间是与的关系,而且每种选择的所有记录都是有效的。

1.3 速度分析中数据的输入这是专门用于速度分析中的数据输入命令, 输入的数据都会按共中心点道集排列,并且数据输入控制中只允许选择共中心点道集。

双击进入如下界面:1.3.1 Input Data List数据输入列表1.3.2 Cmp Selection Zone共中心点选择区值得注意的是# Inline from Center Bin,指的是以在数据输入控制选择的CMP道集为中心选取得CMP道集数。

如# Inline from Center Bin设为5,在数据输入控制中选择CMP 40,则实际上输入的是CMP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这11个CMP道集,这主要是对速度分析中常度叠加(CVS)作准备.3.3Data Input Control数据输入控制,应该只选择CMP道集二、地震分析窗口在地震数据窗口中的工具栏中提供了很多预处理的工具和信息查看工具。

坏道充零极性反转初至切除初至拾取打开数据分析窗口其他的工具就不再详细叙述了,仅就数据分析窗口作简单的介绍。

单击,弹出地震分析窗口工具栏,如下:可以很方便地查看频谱信息,为滤波提供信息。

下面仅介绍一下一维频谱和二维频波谱。

2.1 一维频谱选择,单击执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频率范围即可。

单击OK后如下:左边窗口式地震记录图,右边分别是振幅谱和相位谱。

也可以选择Interactive/Seismic Graph Window Display查看,见下图:单击显示频谱,见下图:还可以选择,单击得到振幅谱,见下图:2.2 二维频波谱选择,点击就可以了,见下图:工具栏上有不同的选择工具,选择一种工具来选择想要滤掉的部分,如下图:单击,设置滤波参数单击OK即可,见下图:单击保存按钮,保存为滤波文件,为F-K滤波提供信息。

三、观测系统3.1 单击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选择要建观测系统的数据集,或者在Project Data List中要建观测系统的数据集的一列上单击。

打开如下界面:3.2 单击Geometry Parameters图标,填入观测系统参数(主要是每炮道数,站点间隔,炮点间隔),如下图:3.3点击建立炮检关系和炮点坐标,如下图:填入各项参数的增量主要参数为:RECORD# 记录号FIELD# 炮记录号SHOT# 炮点桩号FIRST CHAN# 检波器排列中第一个有效道的编号。

LAST CHAN# 检波器排列中最后一个有效道的编号。

BEFORE GAP FROM FIRST CHAN# 的桩号BEFORE GAP TO LAST CHAN#的桩号(如果检波器排列没有间断的话)AFTER GAP FROM 如果检波器排列有间断的话,间断后第一个检波器桩号AFTER GAP TO 间断后最后一个检波器桩号SHOT BULKSHOT DEPTH 炮点埋深SHOT UPHOLESHOT ELEV 炮点高程SHOT X-COORD 炮点X坐标SHOT Y-COORD 炮点Y坐标注:2-D勘探数据填一个即可按住不放,下方出现按钮组合,选择增加一列按钮增加一列,填入起始量。

然后按住不放,选择增加多列按钮,出现增加列数对话框,填入要增加的列数,OK即可填充。

填充后如下图:3.4 点击建立检波器站点坐标方法与2.3类似,主要参数有RECEIVED# 检波器桩号STN X-COORD 检波器站点坐标填充后如下图:3.5 点击,设置3.6 点击计算共中心点和检波器叠加次数和炮检距离。

完成以上设置后,观测系统就已经建好了(还没有将其写入道头),可以点击查看共中心点和检波器的覆盖次数,如下图:还可以查看炮检关系(点击按钮),测线情况(点击)以及炮检的地表排列情况(点击)。

查看共中心点,检波器覆盖次数及炮检位置关系并确认无误后,可将其保存。

保存时,按住保存按钮不放,出现按钮组合,选择保存为文本文件,文本文件中只保存了炮检关系,炮点和检波器的坐标,即2.3,2.4设置的数据,注意,此时还没有将观测系统信息写入道头,必须点击(Write Binning Info toHeaders),将建立的观测系统信息写入道头。

如果数据已加观测系统,可以选择Interactive/Header View/Edit Window Display或在Project Data List中单击要查看的数据集一列上的,打开道头查看/编辑器(如下图),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查看不同的排列方式信息。

NO SORT ORDERSHOT ORDER 查看各共炮点道集数RECEIVE ORDER 查看各检波器的覆盖次数CMP ORDER 查看各共中心点覆盖次数四、工作流数据的处理过程是根据工作流来来实现的,可以选择Job/Vista Flow Command Window打开工作流命令窗口,如下图再选择Job/New Flow File新建一个工作流文件,或者选择Job/Open Flow File+Command Window同时打开命令窗口和新建工作流文件,如下图:在命令窗口中选择需要的命令,将其拖入工作流文件,组成工作流,见下图:各按钮的功能如下:设置命令参数。

双击命令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即可设置工作流执行连接方向。

按住鼠标拖动连接命令图标即可。

取消工作流连接。

在连接线上双击即可取消。

取消工作流命令。

拖动鼠标选择要取消的命令即可。

标记执行命令。

拖动鼠标选择要执行的命令即可。

或者右键→选择Mark For Execution。

执行工作流。

只执行带有执行标记的命令。

双击命令图标,设置参数,选择,拖动鼠标将各命令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工作流,并将要执行的命令标记为可执行,如下图:按执行即可。

以上就是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因水平所限,对于Vista的大部分功能没有用到,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于充分发挥出Vista的功能。

应用Vista5.5处理地震数据流程一、二层水平介质模型模型基本参数:单边放炮,每炮24道接收,共12炮,道间距25m,炮间距50m(2个道间距),偏移距250m (10个道间距)。

采样率2000微秒,每道采样点1000个。

反射界面深度800m,上层介质速度2500m/s,下层介质速度3000m/s。

1.1 数据的输入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如下图: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选择新建一个二维数据集,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在弹出的OpenDialog中选择该数据文件M.sgy,单击OK即可将该数据加入到数据集中,如图所示:界面上部显示了该数据集的基本信息。

可以单击查看该数据集,如下图:界面上部显示了该地震图,下部是各道的炮间距,状态栏显示的是鼠标处的道号和振幅信息。

该模型是由射线追踪模拟出的理想二层水平介质模型,不需要做什么预处理,可以直接进行下面的实质性处理。

在做实质性处理之前,必须给数据建立观测系统,并将观测系统相关信息写入道头,以便进行实质性处理。

1.2 建立观测系统在Data List窗口的数据集M中点击,或者选择Interactive/Geometry Window Display,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M数据集,即可出现观测系统界面,默认出现的是设置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界面,在第一行中填入相应得增量,如下图:主要参数增量为炮点增量2个站点(桩号),首尾检波器桩号也相应增2,炮点坐标增量为2个桩的长度50m.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单行按钮增加一行,并设置相应值作为初始值,如下图:设第一个炮点位于第1个站点,坐标为0m,因此第一炮的第一个检波器位于第11个站点,最后一个检波器站点位于第34个站点。

然后按住不放,在出现的组合按钮中选择增加多行按钮,在弹出的增加炮点对话框中填入剩下的炮数,如下所示:单击OK即可填充,填充完后如下图:设置完炮检关系及炮点坐标后,点击设置检波器坐标,其基本方法与上面是一致的,检波器站点增量为1,坐标增量为25m,初始设置为:第1个检波器,即第1炮的第1个位于11号桩,坐标为250m,然后填充剩下的检波器个数(即填充到最后一炮的最后一个检波器,位于56号桩)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