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一)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企业不再附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拥有了用人自主权;另一方面劳动力“国有"观念的转变,使劳动者享有更多的自主择业的权利。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日益增多;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解除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公有制企业转制过程中职工利益难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用工中的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等等都是原有《劳动法》无法解决的。
为此,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原有的劳动关系做出重大调整,经过修改,四度审议,《劳动合同法》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力量对比上存在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协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更加平等的三方机制,综合考虑了社会整体效益的结果。它通过倾向性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缩小劳资双方的矛盾,对就业的稳定、用人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劳动关系特点的研究
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劳动法律框架下的劳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美国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的特点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同时劳动关系变化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始终相差悬殊。英国学者概括出劳动关系特点为:一是劳资关系相对稳定;二是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快;四是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关于劳动关系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
邓洛普(1950、1958)分两个阶段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在1950年的《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中提出了一个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内的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在1958年的《产业关系体系》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并可应用到任何国家的任何产业中去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影响产业关系体系的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美国学者桑德沃(1987)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的劳动关系分析理论模型,即桑德沃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决定劳动关系变化和特征的多种因素,较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影响劳动关系的具体因素和劳动关系运作中的解决及后果,从多角度来把握劳动关系及其运作。
此外,塞拉蒙、伍德、杜夫梯、安德森等诸多学者对劳动关系理论分析框架都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个方面分析了制约企业劳动关系的各种因素,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运行体系。
(三)关于劳动关系性质的研究
关于劳动关系的性质,西方国家相关学科均有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阶级利益关系,反映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由此决定劳资双方是一种对立和对抗的关系,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对立和抵抗关系会不断增强。(1)查尔斯·巴贝奇提出通过“利润分享计划”来争取工人的合作,并在雇主和工人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关系。(2)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分析了劳资合作的必要性,并使管理思想发生了转变。继泰勒制以后,职工参与管理,职工持股,“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中纷纷兴起。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和对立,使劳资矛盾趋于缓和。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价值取向的研究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对此己基本形成共识。但对于现代劳动立法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却是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常凯教授认为:《劳动合同法》不是仅仅停留在保护劳动者的层面上,而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不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而保护劳动者,也不是要抑制企业的发展。企业要适应《劳动合同法》就必须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桥梁,要使双方结合到一起,形成合力,使劳动关系达到和谐、稳定。
邱小平认为:《劳动合同法》在兼顾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就是要保护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在保护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以及在保护劳动者就业实体权益方面都制定了许多新的制度规范。
(二)关于劳资之间的矛盾的研究
关于劳资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认为是以常凯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劳资冲突是主要矛盾,即资本和劳动的矛盾仍然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另一种是以石秀印、李汝贤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应当分层,各层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劳资矛盾表现为
对立面的统一,即劳资利益协调说。
(三)关于协调劳动关系的途径的研究
戴建中(3)提出了政府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在企业落地关系调整中发挥作用;完善劳动立法;加强雇工的组织化程度;渐进式地鼓励职工参与管理。
洪安琪(4)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工会立法的参与,同时依靠党的领导和支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增强工会作用的发挥是来协调劳动关系的发展。
孟令军(5)认为除了从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诸种角度与方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认识、把握和调节之外,还可进一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劳动关系,并把文化价值因素融入劳动关系协调当中。
(四)关于“和谐稳定刀劳动关系的研究
洪安琪(6)指出,改变职工弱势地位是建立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关键回。陈谊、吴江(7)指出,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郑慈琴(8)在对我国劳动合同关系变革的研究基础上,围绕着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法制化这一主题,通过对现代社会劳资关系的发展和演变的研究,阐述了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劳动关系的变迁以及劳资矛盾产生的根源,分析了中国实行劳动关系法律化面临的挑战。郑童中(9)通过借鉴契约理论的相关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劳动关系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