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2
4)储量升级; 5)对首采地段及小矿体进行勘探。 25.首采地段一般应使三(二)级矿量的可靠程度达到如下的储量级别要求。 地下开采 开拓矿量: A+B+C 级储量; 采准矿量: A+B 级储量(复杂类型和较复杂类型矿床,允许有少量 C 级储量) ; 备采矿量: A 级储量 A+B+C 级储量; 备采矿量: A+B 级储量。
第四讲 生产勘探
26.生产勘探主要特点是: 1)勘探程度高,地质研究深入细致。 2)与采掘或采 剥生产关系密切,总体性生产勘探与开拓结合,单体性生产勘探与采准、切割结 合。 3)生产勘探多年持续进行,对生产保持一定的超前关系。年度生产勘探往 往局限在一个有限范围内,例如一个中段或几个台阶。 27.生产勘探的超前期限与范围 :一般来说,超前生产的期限应与三级矿量的平衡 相协调,大型矿山 3-5 年,中型矿山 2-3 年,小型矿山也应在 1 年以上;超前生 产的范围,露天采矿为一到几个平台,地下采矿为一到两个中段。 28.一般情况下,开拓矿量应达到 B+C 级,大而简单的矿床 B 级可能达 60-80%, C 级 20-40%;小而复杂的矿床一般达不到 B 级,C 级可达 60-100%。非常复杂 的矿床只能达 C+D 级。采准及备采矿量一般应达 A+B 级,大而简单的矿床 A 级可达 80-100%。小而复杂的矿床最多只能达 B 级,非常复杂的矿床达到 B 级 也有困难。 29.(1)矿体边界位移:指矿体的实际边界与生产探矿圈定的边界位置不一致的 现象。其许可范围由下列因素决定: 1)储量级别的要求; 2)位移方向; 3)矿 体倾角;4)矿体厚度;5)矿体边界是上盘还是下盘;6)是露天还是地下采矿; 7)矿床开拓方案:露采时地表开拓比溜井、平硐联合开拓的要求低,一次基建 开拓比分期扩帮开拓要求高;地下采矿时脉外较脉内开拓要求高;8)采矿方法: 采用采矿工艺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采矿方法,如充填法、崩落法等对边界位移要 求较高,否则较低。 30.我国惯用的储量允许误差指标:矿石储量的 A 级为≤10%;B 级≤20%;C 级 ≤30-40%;金属储量允许误差相应约放宽 5%。 31.确定生产勘探工程网度的方法 :经验法 (也称类比法 )、验证法 (可分为工程网度 抽稀验证法和探采资料对比验证法 )、计算法(数理统计法、地质统计学法、经 验计算法). 32.实行探采结合应遵循下述原则与条件: (1)打破探、采部门界限,实行探、采统一规划,联合设计,统筹施工和综合 利用成果。 (2)探采结合必须是系统、全面并贯穿于采矿生产的全过程,自矿山地质勘查 至矿石回采均有实行探采结合的可能。 (3)探采结合存在不同形式,工程的彼此利用是主要的形式。 (4)探矿超前是指导生产勘探因而也是指导探采结合的一条原则,这会对探采 结合带来一定困难。
3
(5)探采结合存在不同的程度。决定探采结合程度的因素主要为:1)矿床矿体 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采矿方式: 3)采矿方法: 4)矿区实际生产技术条件 和矿山管理体系也对探采结合程度产生影响。 33.验证对比的作用: (1)验证地质勘探对矿床地质认识及结论的正确与否; (2)验证矿床勘探类型划分与勘探网度确定、勘探手段选择的合理性; (3)验证矿床使用工业指标及地质储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4)为编制和修订地质勘探规程与有关技术政策提供资料依据。 34.(2)验证对比内容 ①矿体形态对比分析;②矿体产状和位移的对比分析;③ 矿体品位、储量对比与分析;④矿床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35.(3)探采对比参数的计算方法 a. 矿体面积绝对误差是指勘探圈定的矿体面积 c 与矿体真实面积 之 u 间的误差。 面积绝对误差 δ u c 面积误差率
5
47.三、地质剖面图的切制 :依据中段、分段或平台地质平面图切制,步骤如下:1) 确定切图剖面位置;2)取坐标线(最密的一组) 、标高线。注意图纸的方位, 由 下而上,由左到右为坐标增量方向; 3)取工程及地质界线; 4)地质联图;5) 参考前后实测地质剖面图对地质界线进行修正;6)成图。 48.矿石质量计划的基本内容应分为文字、图件和表格三部分: 文字部分包括:①计划开采块段矿石质量的基本情况;②预计的矿石贫化率 与损失率;③各类型或品级矿石计划达到的质量指标;④矿石回采作业进度、 顺 序、各地段的出矿计划及矿石质量均衡安排;⑤为实现矿石质量计划所采取的技 术措施和要求等。 图件部分包括综合地质图、矿石类型与品级分布图、采样位置图、矿石品位 分布图、块段或爆区单体性地质图件、采掘(剥 )进度计划图等。 表格部分 49.坑道掘进主要研究项目有:1)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规律;矿体的形态 变化规律; 2)小型构造的类型、产状、规模,与主要构造的关系;切割矿体的 断层的类型、断裂位移方向和距离,判断坑道前进方向; 3)矿岩的物质成分, 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地质现象,力求查明矿化富集的规律,指导探寻富矿地段及新 的小盲矿体。 50.(1 )配矿原则:1 )两种矿石的品位及特性相差悬殊时不能搭配,否则会给 选冶部门造成技术上的困难;2)不同自然类型的矿石不能搭配;3)两种粒度规 格相差过大的矿石不能搭配; 4)耐火材料及某些应用其物理性质的矿产一般不 能配矿。 51.配矿时矿石质量均衡计算:多种品级矿石的配矿公式为: Dn(Cn–C) =Fn 式中:Dn——各采区(采场、中段)计划出矿量; Cn——各采区(采场、中段)预计出矿平均品位; C——要求达到的品位指标; Fn——各采区(采场、中段)均衡能力系数。 52.贫化,是指开采过程中在工业矿石内混入围岩、废石或非工业矿石,以及高 品位矿石丢失致使矿石品位降低的现象。用百分率表示工业矿石贫化的程度, 称 贫化率。由于工业矿石混入围岩、废石及非工业矿石造成的贫化率,又称废石混 入率;由于高品位矿石丢失而造成的贫化率,称品位降低率。 损失,是指开采过程中,没有将工业矿石全部采出、放出,或在放矿、运输过程 中丢失而遭受损失的现象。用百分率表示工业矿石损失的程度,称损失率。与损 失率的概念相反,从采场内采出的工业矿石占该采场原有工业矿石储量的百分 率,称回采率。 回采率=1-损失率。 53.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和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矿石的合理开采,降低采矿、选矿及冶炼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有助于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3)为编制矿山工作计划,进行储量的平衡和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4)了解各种采矿方法的优缺点,有助于选择更加合理的新的采矿方法。 54.根据损失性质的损失分类:1)不可避免的损失是指按开采设计的规定留在地 下不能采出的损失,亦即设计损失。 2)可避免的损失是指在开采过程中,由于 组织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当而造成的矿石损失,亦即施工损失。
Cu − C c × 100% Cu
Cr =
41.矿石储量误差 (Qδ ) 指开采统计的矿石储量 (Qu)与勘探计算的矿石量 (Qc)之间的误差。
Qδ = Qu − Qc
矿石储量误差率
Qr =
Qu − Qc × 100% Qu
42.金属量误差(P δ ) 指用开采资料计算的金属储量(Pu) 与勘探资料计算的金 属储量(Pc)之间的误差。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第一讲:绪论
1.矿山地质工作: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从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 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 2.矿山地质学:是研究矿山地质工作的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四阶段:设计前期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及生产阶段。 4.矿山建设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为: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准备和组织施工;订购并安装设 备;进行试生产、验收和交付生产。 5.矿山地质工作的原则:①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②地质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原 则;③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⑤ 技术与 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⑥实践与认识密切结合的原则。 6.矿山地质工作与采矿生产工作的关系: (1)主体与前导的关系:采矿工作是主体,矿山地质工作是前导。开采工作是 在矿山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开采设计、采掘(剥)等主要生产工序必 须以生产地质工作成果为依据,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地质工作必须适当 超前生产。 (2)制约关系:矿山地质工作部门负有监督开采工作的职责。如对矿产资源的 合理利用、采矿中矿石的损失贫化、生产准备矿量的储备、矿石质量及正规采掘 等的监督管理。 (3)协作关系:在某些工作领域中,两者还存在着协作关系,例如,为了供给 选矿部门符合入选要求的矿石和保证其质量的稳定, 矿山地质部门与采矿部门要 共同协作制订好矿石质量计划和矿石均衡(配矿)措施,并共同加以执行。
Pδ = Pu − Pc
金属储量误差率
Pr =
Pu − Pc ×100% Pu
43.验证对比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①矿区地质概况;②地质勘探工作概况;③
矿山生产和生产探矿情况;④地段选择和衡量标准;⑤探采对比分析;⑥评价结 论及今后意见。
第五讲
矿山地质编录
44.探槽: 一般素描槽底和一壁, 矿体复杂时作两壁及槽底展开图。 比例尺一般 1: 50-1:100。浅井:一般素描四壁,地质条件简单时素描相邻二壁。 比例尺一般 1: 50-1:100。 45.坑道编录一般不落后于掘进 10-30 米,常与取样、工程验收配合进行。素描比 例尺一般 1: 50-1:200。 46.天井:包括漏斗,溜矿井。
1
力减弱面的状态; (3)水文地质条件; (4)构造变动情况; ( 5)露天采场的范围 和形状; (6)采场的工作年限; (7)穿爆工作影响; (8)边帮上的外部负荷等。 工作帮边坡角一般 8°-12°或<18° -25°。 13.剥采比:它是指开采一立方米(或一吨)矿石需要剥离废石的立方米(或吨) 数。通常是以矿石的采出单位成本不大于其价格的方案对比方法进行初步确定。 如非金属矿床:大型者 7-9,中型者 6-7,小型者 4-5 ;铁矿:大型者 8.9,中小 型 7.0-5.5;铝土矿小于 17,大于此,则不宜露天开采。 剥采比是衡量矿床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用露天开采是否经济合理的一项重要 指标。 14.硐室:指长度和宽度相差不大的巷道。巷道:指长度比宽度大得多的井巷。 15.划归坑口开采的矿体或其一部分叫井田,划归矿山开采的矿体叫矿田,划归 公司(联合企业)开采的矿体叫矿区。 16.矿块的回采顺序阶段中矿块的回采顺序,按回采工作相对主要开拓巷道(主 井、主平硐)的位置,可分为三种:1 )前进式;2)后退式(生产实践中用的较 多) 3)混合式 . 17.斜坡道开拓法:斜坡宽度 4-6 米,高度为 3.6-5 米,斜率为 10-15º左右。 18.联合开拓法: 1)上部平硐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2)上部平硐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3)上部竖井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4)上部竖井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19.采矿方法就是矿块的开采方法,它包括采准、切割和回采三项工作。 20.依此可将采矿方法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空场采矿法。第二类,充填采矿 法。第三类,崩落采矿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