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必定高于法治
在现代管理学中,以“规章制度”为代表的“法治”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以彰显个人能力为核心的“人治”的地位。
这从思想上导致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在遇到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前规章制度是如何规定的?以前的规章制度里面能不能找到答案?
朋友的公司有位领导,由于公司“法治”进程缓慢,他便经常“绕过”公司的规章制度去试图解决那些以前没有规定的新问题。
这种行为看上去似乎与现代管理学精神相违背,他人也被同行扣以“人治”的帽子。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
一、现代管理学是理想状态下的管理科学。
现代管理学中“法治”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基础之上的,通常认为人或事物都是按照他们自然的状态在思想行动或者发展变化,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较为单一,是可衡量的。
这个道理有点类似于物理学,在“绝对光滑”、“绝对零度”等物理理想状态条件下,可以忽略掉其它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物理结论。
但是,对于管理之中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而言,理论上可以忽略的,实际上却不能被忽略。
二、新问题没有规定如何解决。
对于新问题,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找不到现成答案是完全可能的。
而如果这些规章制度制订得过细或者没有指导原则,没有明确地指出遇到新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解决方向,这就必须要绕过以前的规章制度,运用新办法在新方向上去寻求解决思路。
否则,这个新问题也一直会是个新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三、人治和法治相互促进,但是动力却是人治。
规章制度实际上是前人对管理实践各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成文后供大家遵守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
在以前规章制度无法解决的前提下,必然会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然后再通过修改或者补充,行成新的规章制度,再执行下去,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法治是执行的关键,人治却是法治前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理想状态下,法治是健全、完善的,不会出现新问题也不需要修改或者补充,人人都遵守法治。
而在实际情况里,法治却是不完善的,人治作为法治的
前进动力,决定着法治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但是,社会常识告诉我们,没有法治是健全、完善的,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新问题出现,而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正所谓“人定胜天”。
所以,人治必定高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