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包括两门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吴坤主编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供预防医学专业用,第五版)编写而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习两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营养、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充分认识本学科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保障食品卫生与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学时分配:讲课56学时,课间实习34学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授课、实验内容及学时安排
绪论
1、目的要求熟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了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面临的工作任务。
2、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般介绍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面临的工作任务。
3、教学方法和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方法,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热能消耗的内容。
掌握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熟悉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
熟悉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水平鉴定。
了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和供给量,热能单位、食物的产热系数。
了解矿物质的概念、各种矿物质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维生素的分类、特点命名及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质营养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详细讲解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
熟悉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水平鉴定。
一般介绍蛋白质、。